与西方文化的冒险、热烈和年轻相比,中华文化更显得成熟稳重。从古代的诸子百家到儒道法学派,几乎所有的学说都通过一套严格的标准来解释君主的统治方式,强调如何通过制度来治理国家。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诞生了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这两种思想成为中华文化流传千年的核心。通过商朝暴政导致其灭亡的教训,西周的统治者意识到天子并非天命所赐的绝对权力,唯有君主具备德行,才能治理好天下。因此,西周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天命观。
这一天命观的确立,标志着中国文化从以神命为中心转向以道德为中心,这一变化对中国后世的政治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论语》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上层执政者的品德就像春风一样,如果君主具备高尚的德行,百姓就会像草一样受到感化。西周的敬德保民天命观便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那么,这一天命观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有何种具体表现呢? 一、如何敬德,凭什么保民 1. **君主权力由天赐予,应敬天** 在《诗经·商颂·玄鸟》中有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商朝的统治者将帝视作天神,称其为上帝或帝,并认为帝主掌管一切自然现象、农业收成和战事等,帝的意志直接影响人间的福祸。然而,帝与国运并无直接关系。 西周的统治者在商朝的帝观念基础上,进一步将天与帝结合,赋予帝与天同等崇高的意义。周人通过这种观念确立了自己建立政权的合法性,认为帝命与天命等同,帝即天,天即帝,天命由帝来执行。此时,天被赋予了理性和人格,成为最高的道德象征。 周人的祭祀活动也体现了这一思想。祭天、祭祖等活动表现了统治者对天命的尊重,借此将自己的治国理念转化为对天命的服从,进而影响人民。周朝的统治者通过盛大的祭祀活动,表达了自己对天的敬仰与忠诚,进一步加强了其统治的合法性。 2. **重视人民、以民为本,须保民** 吸取了商朝因暴政而灭亡的教训后,西周的统治者逐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在先秦的史料中,如《史记》、《礼记》等文献都指出,教化人民的主要方式是礼仪、君主的号令和民众的劳动,而酷刑并不是治理的主要手段。西周的统治者力求通过德行治理国家,尊重人民的利益,以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周公是爱民如子的典范。平定外部叛乱后,周公回到朝廷后,开始着手治理国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礼仪和制度,涵盖了着装、礼节、音乐等细节,目的是规范每个人的行为,防止任何越界行为的发生。周公推崇礼贤下士,关爱百姓,实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治国理政。通过这种方式,周公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国家也得到了良好的治理。周公在治理国家时,有两个小故事可以体现他对人民的关爱和对人才的尊重。例如,一饭三吐哺的故事显示他无论多忙,都会把口里的饭吐到碗里,以便接见来访的客人;还有一沐三握发的故事,周公在洗头时,因不想错过来访的贵宾,尽管头发未洗好,也急忙与客人见面。这些故事反映了周公对人才的珍视,展现了他爱民如子的心态。 二、为什么形成了敬德保民的天命观 1. **吸收商朝灭亡的教训** 西周的统治者深刻反思了商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到神权政治的弊端。商朝将天子视为神灵般的存在,最终因暴虐而导致衰亡。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以德和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建立了敬德保民的天命观,以避免重蹈商朝覆辙。虽然周朝并没有完全抛弃天命的概念,但将天与德相结合,强调道德治国,这不仅为周朝的统治提供了正当性,也成为警示统治者不可失德的警钟。 2. **周灭商时势力较弱,需要借助道德力量** 周朝虽然实力远逊商朝,但却能在牧野一战中战胜商朝。这场战争并非单纯依靠军事或经济力量,而更多的是依赖周朝独特的战略和天命的观念。周朝胜利后,统治者将这一胜利归因于天命,并宣称自己是上天选中的统治者,而商朝由于失德,天命已弃之。这一天命观念为周朝的胜利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并进一步巩固了其政治基础。 三、总结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中,统治者曾将自己视为上天意志的代表,肆意奴役百姓,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商朝的灭亡正是因为这种神权政治的弊端,最终为周朝的敬德保民天命思想提供了深刻的警示。这一思想不仅是周朝战胜商朝的重要武器,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传统,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