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发现“天下第一粮仓”,内存粮50万斤,千年后还能发芽
在历史上,有一篇非常著名的奏文叫做《论积贮梳》,是23岁的贾谊写给汉武帝的,劝告皇帝要储备粮食。贾谊在文中提到:“粮食储存是国家稳定的命脉。如果粮食充足,财力又雄厚,国家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用粮食进攻,能取胜;用粮食防守,能稳固;用粮食支撑战争,能胜利。而且,安抚敌人,使远方的国家归附,也能顺利实现。”这段话的意思是:粮食储备对于国家安全与发展至关重要,是确保政权稳固的基础。
管仲也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意思是百姓家中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国家就无法治理好。历史上不乏帝国主义者利用粮食危机来控制他国,奴役其他民族,操控他们的命运。幸运的是,中国自古就懂得如何科学地储粮,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含嘉仓”便是这一智慧的证明。
20世纪70年代,在洛阳火车站车辆段进行基础建设时,工人们在施工中发现了一个古老的圆形粮仓遗址。工作人员立即将此情况报告给了洛阳市文化局和洛阳博物馆。随后,国家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拨款对含嘉仓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专家们在一个编号为19号的粮仓底部发现了一块铭砖,这块砖长32.5厘米,厚6.5厘米,铭文的前三个字就是“含嘉仓”。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建立后,李世民意识到粮仓设在城外存在很大隐患,因此决定在洛阳城内建立粮仓,以确保特殊时期洛阳的粮食供应,避免重蹈隋朝灭亡的覆辙。李世民精心设计建造的粮仓就是“含嘉仓”。这个粮仓不仅为洛阳城提供粮食支持,还起着关东与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同时,唐朝还规定,东都洛阳以东的租米,首先集中在含嘉仓,再通过陆路运送到陕州。因此,含嘉仓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粮仓。
铭砖上还记录了许多其他内容,其中包括管理人员的名称,如仓史、丞、令等文官,以及押仓使等武官。这表明,唐朝政府不仅在含嘉仓设有管理机构,还驻有军队。铭砖还列出了粮食的来源,主要来自南方的苏州、楚州等地的粟谷,这些粮食大多作为丁租征收而来。铭文上还提到的年号,包括调露、天授、长寿、万岁通天、圣历等,表明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含嘉仓的储粮量非常庞大。
在含嘉仓的160号粮窖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五十万斤已经炭化的谷子,这些谷子相当于唐朝两千五百名农民一年的租粮。而整个含嘉仓的最大储量接近六百万石,足以供给三百万农民一年的粮食。这一储粮量与《通典》记载的数据基本一致,其中提到“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由此可以看出,含嘉仓的规模之大,储粮之丰盈。
此外,含嘉仓的发掘也让我们了解了唐朝粮窖的独特结构。这些粮窖通常为圆形,上大下小,口大底小。建造方法是,首先从地面向下挖掘成土窖,然后在窖底夯实土壤,用火加热让土壤变硬,再铺上一层灰渣以防潮。接着,在窖底铺设木板和草,再在上面铺上席子。窖壁上也镶嵌了木板。粮食被分层堆放,每层用席子隔开,最终用谷糠覆盖窖口,再用席子和土将其密封。这样的设计既能防火、防虫,又能防腐、防盗,具有很多优势。
据史料记载,唐朝的谷子可以储存九年,稻米则能储存五年。而在160号粮窖内,存放的谷子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至今仍能辨认出谷粒的形状。更令人惊讶的是,经过化验,专家发现这些炭化的谷子中,仍有50.8%的有机物成分。更神奇的是,经过处理后,部分谷子竟然还能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