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一个人不行时,会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而这个“阿斗”指的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喜欢《三国演义》的人,可能觉得刘禅非常令人讨厌,认为他昏庸无能,既亲近小人又远离贤臣。诸葛亮所写的《出师表》似乎白白浪费了,他所继承的江山最终也在他手中断送了。但是,除了《三国演义》中的描绘,历史上对刘禅的评价并不是一面倒的,反而有着很大的分歧。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
刘禅作为蜀汉的第二代国君,拥有像诸葛亮这样的大才辅佐,可惜在诸葛亮去世后,他依然没能避免蜀汉灭亡的命运。公元263年,邓艾出其不意地袭击成都,刘禅无力反抗,只得带着文武百官投降。蜀汉就这样灭亡了。即便如此,司马昭还是对刘禅心存疑虑。有一次,他在宴会上问刘禅是否想恢复蜀国,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听后放心了,于是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过上了安享晚年的日子,并因此留下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很多人嘲笑刘禅,觉得他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真的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准确。虽然刘禅没有保住蜀汉的江山,但他在投降曹魏后,至少保住了自己和群臣的生命。
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几乎事事都要请教诸葛亮,完全把权力交给他。这并不是因为刘禅特别信任诸葛亮,而是因为他没有与诸葛亮抗衡的能力,所以只能做一个傀儡皇帝。诸葛亮的威望在蜀汉中远远高于刘禅,而自古以来,功高盖主的臣子总是容易引发主君的不满。直到诸葛亮临终时,刘禅曾派人向他请教一个问题,诸葛亮这才意识到,刘禅并非简单的傀儡。
当时刘禅派人问:“陛下问,丞相百年之后,子孙应如何自处?”意思是,诸葛亮去世后,他的儿子和孙子该如何安排?是否仍然可以继续掌控政权?诸葛亮听后,立刻明白刘禅的意图,便回答:“吾家有八百桑树,忧之不及。”这话的意思很清楚:“我家有八百棵桑树,足够养活我们一家。”这意味着,诸葛亮并不打算让自己的家族继续掌握政权,而刘禅在背后早有打算。
果然,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迅速采取行动,朝政不再由诸葛亮的家族控制。刘禅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废除了丞相制度,并将原来的丞相职位一分为二,重用费祎和蒋琬,让两人互相制衡,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这些举措显示,刘禅并非像许多人所说的那样傻,他有自己的智慧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