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位初期,老刘家的一些地方诸侯王几乎没有敢公开反抗的。这是因为当时绝大多数的刘姓宗亲觉得王莽篡位这事和他们无关。王莽是否篡位,对他们的利益没有任何直接影响。而且,他们中很多人甚至可能从未见过皇帝。虽然名义上他们和皇帝是亲戚,但实际上,双方的血缘关系可能已经有好几代没什么联系了。
对这些刘家人来说,皇帝是否姓刘,也无关紧要。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种很强的从众心理。也就是说,很多刘家宗亲会认为,既然家族里比自己更有权势的人都不管这件事,那么自己又为什么要管呢?
不过,随着王莽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局面开始发生变化。王莽上台后,开始从刘家地主手中收缴土地,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而且,他为了给老王家腾地方,还废除了上千个刘家宗亲的爵位,这直接让很多刘家人失去了他们长期以来依赖的经济来源。
这时候,刘家人终于开始反应了。在史书中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王莽刚篡位时,几乎没有刘家人敢起兵反抗,但几年的时间过去后,突然有一大批刘家宗亲不约而同地发动起义,开始围攻王莽。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这就要归咎于汉宣帝。汉宣帝虽然是西汉中后期的一个杰出皇帝,但他给后代留下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直系亲属太少。
这一点,不能全怪汉宣帝。实际上,责任的一部分也得归咎于他的曾祖父汉武帝。因为当时的“巫蛊之祸”导致汉武帝的大儿子一家被杀,最终只剩下汉宣帝一个人继承皇位。这样一来,汉宣帝长大后接班时,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他没有亲兄弟,连堂兄弟都没有。
汉宣帝当时与他最接近的同辈人,是他爷爷或外祖父的孙子,但即便如此,这些亲戚关系也很远。到了王莽篡位时,汉宣帝这一脉的后代与其他刘家亲戚的关系也已经很远。毕竟,从汉武帝到最后一位西汉皇帝孺子婴,已经相隔了八代人。
因此,大家都明白,从汉武帝到孺子婴,这段距离让刘家其他人的帮助显得几乎不可能。而汉宣帝自己的后代,尽管他们的亲戚关系更近一些,但当时的刘家后代实在过于稀少,难以对王莽构成威胁。
事实上,汉宣帝有六个儿子,其中长子刘奭继位为汉元帝。而到王莽执政时,刘奭这一脉的后代早已没有人丁可继。再加上当年汉宣帝的其他五个儿子中,只有少数人的后代比较多,反对王莽的行动也主要是他们的后代发起的。
而王莽篡位后,他通过继承汉宣帝三儿子的后代,过继了一个孩子来继承皇位,这就是孺子婴。因此,王莽的掌权标志着刘家血脉中与皇室关系较近的后代已不再多,许多刘家人看孺子婴为远房亲戚。
除了血缘关系的疏远,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推恩令的初衷是减少地方藩王的权力,将他们的土地和军队分散,避免出现过强的地方势力。然而,这一措施却导致了刘家宗亲的土地和权力被削弱。
尤其是到了汉武帝时代,很多刘家诸侯王的地盘已经被推恩令瓜分得差不多了。而西汉末期,由于后来的皇帝生育能力较差,封的藩王也不多。这样一来,很多刘家宗亲失去了军事和地方控制权。王莽上台后,他自然没有忘记这些刘家宗亲,并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削弱了他们的势力。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梁王刘立。刘立的祖先是汉文帝的小儿子,梁王刘武。由于梁王这一脉一直人丁稀少,尽管经过几次土地分配,他们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权力。因此,当王莽执政时,梁王刘立尝试联合外戚卫家一起废掉王莽,但他并未成功。在刘立试图反抗前,王莽已经先发制人,借口大儿子反对王莽的改革,先杀了他全家,并牵连了许多有权势的刘家人物,包括梁王刘立。最后,梁王被废除,流放到蜀地,并最终自尽。
经过王莽的多次打压,西汉末期最强的几位刘家藩王几乎全被削弱或消除。那些敢起兵反抗的,也都被镇压。剩下的刘家宗亲,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实权,最多只能算是地方上的地主。
最终,王莽顺利完成了自己的篡位。在王莽接受禅位时,大多数刘家人依然持无所谓态度。因为不管是孺子婴还是王莽当皇帝,对他们的利益没有太大影响,他们依然只能继续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
然而,王莽上台后,随着改革的推进,局势发生了变化。王莽进行了一系列政策改革,直接触及了刘家宗亲的利益。首先,他开始废除刘家人的爵位,因为这些爵位是刘家人主要的收入来源,而王莽认为,继续养这些刘家宗亲太过浪费。因此,他废掉了三十多位刘氏藩王和接近两百位刘氏诸侯。
这一下,刘家人自然愤怒了。虽然之前他们和王莽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当王莽直接动了他们的利益时,他们就不能再保持沉默了。
其次,王莽进行土地改革,将全国的土地收归国有,并宣布公有化。这项政策看似有利于普通百姓,但却直接侵犯了刘家宗亲作为地主的利益。许多刘家人依赖的土地成了他们生存的唯一依靠,而王莽一旦把这些土地收回,他们就会失去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于是,许多刘家宗亲开始联合反抗,最终导致了王莽的倒台,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便是这样通过反抗王莽成功崛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