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每当他感到迷茫和烦躁时,刘伯温总会出现安抚他,帮助他解开心中的疑惑。而当朱元璋最终登基为帝后,情况却发生了转变:为何他要让曾是自己人生导师的刘伯温最终死于胡惟庸之手呢?
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开始大力封赏那些在建立大明过程中有功的人。像徐达、常云春、蓝玉和李善长等人都被封为王公,淮西党的势力逐渐扩大。淮西党最初的领袖是朱元璋,然而在他成为皇帝后,便将这一位置交给了自己的老乡李善长。
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并且被任命为大明的开国丞相,而刘伯温则仅仅被封为诚意伯。李善长的爵位远远高于刘伯温,俸禄也比刘伯温多了几十倍。为了遏制淮西党势力的扩张,朱元璋将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交给了刘伯温,这使得刘伯温可以直接弹劾李善长等人。通过这样的手段,朱元璋为自己的政权设置了一个能够制衡淮西党势力的敌人:浙东党。
在淮西党和浙东党之间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时,淮西党的一名官员李斌因贪污和滥用职权而触犯了法律。刘伯温不顾丞相李善长的庇护,直接向朱元璋报告了李斌的罪行,显然他是想借此机会削弱淮西党的势力。李善长得知此事后,立即向朱元璋求情,他劝说道:“现在京城大旱,已经很久没有下雨了,这时杀人恐怕不合时宜。”然而,刘伯温却反驳道:“天旱正是因为李斌贪赃枉法所致,若杀了李斌,京城自然会下雨。”
最终,李斌被朱元璋下令处死,但奇怪的是,京城并没有如刘伯温所言出现降雨。在古代,许多人相信天灾与人祸有关,尤其是如果皇帝失政或朝中有奸臣作祟,天灾便会发生。李斌的死并未引来降雨,这反而让人觉得,李斌并不是天灾的根源。而李善长为李斌求情,也让人认为他不能背负天不降雨的责任。然而,京城长期的干旱总得找个理由,于是淮西党的官员们开始将责任推到刘伯温身上,声称他才是导致天灾的罪魁祸首。
为了避免自己被视为无道的皇帝,朱元璋只能默许这一说法,让刘伯温背负了天旱的责任,尽管他并未真正对刘伯温做出惩罚。为了报复李善长和淮西党,刘伯温鼓动浙东党的官员们联合起来,集体弹劾李善长。起初,朱元璋并没有过于重视个别官员的弹劾,但当越来越多的官员站出来时,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态度开始发生改变。最终,朱元璋以李善长年老为由,罢免了他作为丞相的职务。
接下来,朱元璋召见刘伯温,要求他推荐新的丞相人选。为了避免给自己带来麻烦,刘伯温选择保持沉默。朱元璋见刘伯温不发一言,便提出了第一个人选——杨宪,而杨宪正是刘伯温的门生。为了避免被怀疑私下结党,刘伯温立即反对了杨宪担任丞相一职。接着,朱元璋又提出了第二个候选人——李善长的弟弟的亲家胡惟庸。对于胡惟庸这个人选,刘伯温没有立即表态,事实上,他心里并不希望胡惟庸担任丞相。然而,看到刘伯温没有反应,朱元璋便直接说道:“其实,我是想让你刘伯温担任丞相的,因为你是大明为数不多的忠臣。”为了不让事情更加复杂,刘伯温最终还是同意了,让胡惟庸担任了新的丞相。
然而,朱元璋的反应却让刘伯温感到不满。多次看到刘伯温对事情保持沉默,让朱元璋开始对他产生了反感。再加上刘伯温在推荐丞相人选一事上的表现,也让他得罪了胡惟庸。胡惟庸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开始在朱元璋面前抹黑刘伯温,声称刘伯温一直自诩为大明第一功臣,根本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