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十三棍僧救唐王是历史笑话?他们救的,到底是李渊还是王仁则?
创始人
2025-10-29 09:02:08
0

关于少林寺有不少传说,据说当年有一位英俊的少年英雄,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被敌军将领追杀,危急关头,十三位手持长棍的少林武僧从天而降,以出神入化的棍法击退强敌,救下了这位未来的千古一帝。

这就是鼎鼎有名的 “十三棍僧救唐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一部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 《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

电影里,觉远和尚和他的师兄弟们,为了正义,也为了保护李世民,与大反派王仁则斗智斗勇。

传奇与现实

毫无疑问,电影 《少林寺》中,在隋末唐初,天下大乱。青年张天鹏(也就是后来的觉远和尚)因家人被军阀王仁则所害,逃入少林寺,一边习武一边等待复仇的机会。

后来,秦王李世民在与王仁则的战斗中遭遇险境,被觉远等十三名武僧所救。最终,在少林武僧的帮助下,李世民成功击败了王仁则,稳定了局势。

这个故事有英雄,有反派,有惊险的打斗,有家国情怀,所有吸引人的元素都齐备了。

就此,不仅让少林功夫名扬四海,也让 “十三棍僧救唐王” 成了一段历史佳话。

然而,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翻阅记录唐朝历史最权威的史料,比如《旧唐书》和《新唐书》时,却会发现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里面根本没有关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任何记载。

按道理应该有记载才对,为什么却没有一点记载呢?

“擒王”而非“救王”

在河南登封的少林寺里,至今还矗立着一块非常重要的石碑,全名叫 《皇唐嵩岳少林寺碑》。

这块碑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碑文详细记述了少林寺的历史,其中就提到了那段与唐朝开国有密切关系的往事。

这块碑上还刻录了一份重要的文件,《唐太宗赐少林寺教书》,这是当年李世民还是秦王时,写给少林寺的嘉奖令。

这块石碑,可以说是解开谜题的钥匙。那么,碑上到底写了什么呢?

根据碑文记载,在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正率领大军围攻洛阳,与占据此地的军阀王世充进行决战。

王世充的侄子,也就是大将王仁则,盘踞在洛阳附近的一处战略要地,轘州城(也叫柏谷坞)。这个地方原本是隋朝皇帝赐给少林寺的庙产,后来被王世充的军队强占了。

为了帮助唐军,也为了夺回自家的产业,少林寺的僧人决定出手。

以昙宗、志操、惠瑒等为首的十三位僧人,趁着夜色,发动突袭,一举拿下了轘州城,并且活捉了守将王仁则,然后将他献给了秦王李世民。

看到这里,真相已经开始浮现了。

石碑上清清楚楚写的是,少林僧人做了一件大功,但这件事是 “擒仁则”,也就是抓住了敌方大将王仁则,而不是“救唐王”。

李世民也因此对他们大加赞赏,亲笔签署了嘉奖令,不仅将柏谷坞的土地正式赐还给少林寺,还封了带头的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允许少林寺拥有自己的僧兵。

历史上的确有“十三僧助唐”的事件,而且这十三位僧人也确实是英雄。

但他们的功绩是作为一支奇兵,在关键战役中为唐军拔掉了一颗钉子,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世民当时是三军统帅,身边猛将如云,不太可能陷入需要几个和尚来救命的窘境。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历史上是“擒王仁则”,怎么流传着流传着,就变成了“救唐王”了呢?

谁是“唐王”?

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 “唐王” 到底指的是谁?

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唐王”指的是唐朝的王,要么是开国皇帝李渊,要么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

但这个理解其实是不准确的。李渊当时的身份是皇帝,而李世民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封号是 “秦王” ,不是“唐王”。

所以,从严格的称谓上来说,少林僧人“救唐王”的说法,无论如何也套不到李世民头上。

那么,有没有可能,此“唐王”非彼“唐王”呢?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细节了。

在隋末唐初那个混乱的年代,各路军阀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常常自封或互封各种王号。王世充建立的政权国号为“郑”,但他为了拉拢人心和分封手下,也设置了各种官职爵位。

有史料分析指出,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在当时可能就被封为了“唐王”。

这一下,所有的疑团似乎都解开了!

少林寺的十三位僧人,协助秦王李世民的军队,生擒了敌方大将、被封为“唐王”的王仁则。所以,这件事最原始、最准确的描述应该是 “十三僧擒唐王王仁则”。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流传中,口耳相传很容易造成信息的简化和失真。

普通老百姓哪分得清那么多复杂的封号和背景?“擒唐王王仁则”这么拗口的一句话,慢慢地就被简化了。

久而久之,“擒”变成了听起来更具戏剧性的“救”,而敌方的“唐王王仁则”也被误解成了自己这边的“唐王李世民”。

一个神话的诞生之路

我们再回头看“十三棍僧救唐王”这个传说的演变路径,就非常清晰了。

这个故事的雏形,就是石碑上记载的 “十三僧助唐擒仁则”。在唐朝,这件事是确凿的功绩,但还不算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到了明朝,少林功夫,尤其是少林棍法开始闻名天下。

明代武术家程宗猷写的《少林棍法阐宗》一书中,就提到了“唐初僧昙宗等……执王世充侄仁则归本朝”的事迹,并且首次将僧人与“棍”联系起来,“棍僧” 的形象开始出现。

而“救唐王”的完整故事版本,最早出现在清朝嘉庆年间的一本名为《西山杂志》的笔记小说里。

在这本书里,故事被大幅度地艺术加工,增添了李世民被追杀、僧人出手相救等惊险情节,基本奠定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故事框架。

从明到清,经过几百年的民间口头传播和文人墨客的添油加醋,“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基本成型了。

最终,到了20世纪80年代,电影 《少林寺》 横空出世,它用现代的视听语言,将这个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的传说推向了顶峰,使其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结语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的问题了。“十三棍僧救唐王” 从严格的史实角度来看,确实是一个“历史笑话”,因为它并非历史原貌。

历史的真相是:十三位少林僧人帮助秦王李世民的军队,擒获了敌将王仁则,立下大功。他们救的,既不是李渊,也不是李世民,他们“解决”的,是敌方的将领王仁则。

然而,简单地把这个传说斥为“笑话”或“谎言”,又未免有些片面。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少林寺的僧人们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挺身而出,顺应历史潮流,为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安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种匡扶正义、慈悲济世的精神,是真实存在的。

传说,是历史在民间的投影。

它或许不够精确,但它足够生动,足够有力量。正是通过“十三棍僧救唐王”这样通俗易懂的故事,那段尘封的历史才得以被更多人知晓,少林僧人的侠义之举才得以被后世传颂。

从这个角度看,传说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延续了历史的记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厅堂书房字画傅继英书法“德配天... 文/梨花 画作/傅继英 “德配天地” 的深意,需从天地的品格与君子的德行双向解读。天地以广厚为性,包...
吉林省两部文艺作品斩获国家级大... 11月4日,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上,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选送的文艺作品喜报频传,双双斩获国家级政府最高...
「追痕」倒计时 | 大沪联合艺... 11月1日周六下午,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告别秀 —— “追痕,定格时空记忆”,在上海市茂名南路1号开幕。...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重庆闭幕 ... 新华社重庆11月4日电(记者周文冲、周思宇)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
江苏科技大学怎么样?深蓝杯+艺... 宿舍里的对话总能戳中大学生的共同纠结:“刚收到合唱比赛通知,可排练要占晚自习时间,值得吗?”“社团招...
全球财富迎来传承浪潮 家族艺术... 在全球艺术市场,秋季拍卖正在火热举行。在这个如火如荼的拍卖季,有很多私人收藏、家族藏品上拍。 10月...
普京指示俄内阁:12月之前批准... 【文/观察者网 陈思佳】据俄罗斯塔斯社11月4日报道,根据今年9月举行的东方经济论坛的结果,俄罗斯总...
金灿荣:荷兰没有服软迹象,中国... 近期,中荷两国间的摩擦引发广泛关注,直接起因是荷兰政府突然决定强行接管中资企业闻泰科技旗下子公司安世...
广州白云机场起飞!国内首架C9... 11月4日12点27分,国内首架C919十五运会彩绘飞机“大美湾区”号搭载157名旅客从广州白云国际...
“火箭式”升温!广西最高温或冲... 11月4日,南宁阴雨绵绵。网友说,冷风+冷雨,有点冬天的味道。太阳什么时候回来?大家再扛一扛、裹一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