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在江苏淮阴的大街上,街头热闹非凡,人们正在一边吃瓜一边看戏。
这时,一个屠夫正在侮辱一位佩剑的年轻人,他对年轻人说:
“你看你长得高大威猛,总是带着一把剑,可实际上你骨子里是个胆小鬼。如果你真不怕死,就拿剑刺死我;如果怕死,那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年轻人沉默了一会儿,解下佩剑,低下身子,趴在地上,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全场一片嘲笑声,年轻人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捡起宝剑,转身离开,成了人们眼中的胆小鬼。
你一定猜到了,那个被羞辱的年轻人,就是韩信。
可能有人会觉得,屠夫有点过分,凭什么让韩信钻裤裆?
但其实,这并不能完全怪屠夫。毕竟年轻时的韩信,确实让人很难接受。他整天装作高冷剑客,怀抱宝剑,游手好闲,依赖别人蹭吃蹭喝,不肯自己做点事。
史书上记载,韩信家境贫困,性格也不好。他不仅选不上官职,还不愿意去务农。甚至母亲去世时,他连丧事的钱都没有。
韩信的行为自然让周围人不愿接近他,也没有朋友。
幸运的是,后来韩信遇到了萧何,这才开始改变命运,但最终还是因为萧何的原因,韩信的结局很悲惨。
韩信死后,萧何看到他的尸体,冷冷地说了一句四个字,这句话让他被后人骂了上千年。那么,萧何说了什么呢?
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点燃了反抗的火种,迅速蔓延开来。韩信看到机会,立刻投奔项梁。
然而,项梁并没有看到韩信的才能,只把他当做普通的士兵看待。
项梁死后,韩信又投靠了项羽。项羽是个固执己见的人,虽有不少人建议,但他总是不采纳。韩信提出了许多精妙的战略,但项羽依然无动于衷。
长时间得不到重用,韩信心里很憋屈。趁着刘邦入蜀时,韩信转投刘邦,但刘邦仅给了他一个仓库管理员的职位。
韩信心里十分不满,觉得自己的能力被低估了,便利用仓库的职务,诱使十多人一起贪污。
当计划快要成功时,韩信故意露出马脚,导致所有同谋者被抓。当其他人被处决后,韩信却大声对监斩官夏侯婴喊道:
“汉王不是想要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掉这位壮士?”
夏侯婴看到韩信的气宇轩昂,觉得他与众不同,于是放了他,并推荐给刘邦。然而,刘邦依然看不出韩信的真正才能,只给了他一个低级职位。
真正发现韩信才华的,是萧何。当韩信因为长时间未被重用而打算离开时,萧何亲自去找他,并追着他一度走到了月下,最终劝韩信回头。
萧何将韩信追回后,刘邦既高兴又生气。刘邦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士兵在战乱中常常变动,而萧何却特地去追回一个人。萧何对刘邦说:
“韩信是世上唯一的天才。如果大王只想做汉王,那他不需要韩信。如果大王想要争取天下,那么韩信是不可或缺的。”
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决定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从那时起,楚汉战争的形势开始发生变化。
果然,韩信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通过巧妙的战略,使项羽接连败退,最终在垓下战败,被迫自刎。
刘邦登基称帝后,天下归于太平,而韩信却逐渐走向了被边缘化的命运。
最终将韩信送上绝路的,依然是萧何。
公元前197年,陈豨发动叛乱。此事与韩信曾有过密谋。当时刘邦亲自带兵平叛,而韩信借故生病没有参与,实际上,他准备与陈豨内外勾结,策动一场政变。
然而,在韩信行动之前,他的一名家臣将消息泄露给了吕后。吕后急忙找到萧何商量对策,萧何提出了一个计划,并亲自去韩信府上邀请他入宫。
韩信信以为真,进宫后被五花大绑抓获,最后在长乐宫被处决,并株连三族。
萧何看着韩信的尸体,冷冷地对吕后说:“国贼已除。”
这四个字,深刻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韩信征战四方、屡建奇功时,朝廷上那些人对他极尽奉承。而当天下已定,韩信逐渐失去了价值时,这些人不仅开始疏远他,甚至有些人通过踩他的头来谋取更高的官职。
特别是萧何,也许早已忘记当初追韩信时的誓言,而此时的韩信,成了萧何眼中的“国贼”。
正是因为这四个字,萧何被后人骂了千余年。然而,当韩信已经成为刘邦眼中的“眼中钉”,萧何又能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