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不仅统治者对人民思想进行压制,使得百姓对外界知之甚少,甚至当时的朝廷也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西方的科技不过是小打小闹。这种闭关自守的态度,最终让中国在清朝末期遭受了沉重的灾难。
尤其是清朝末期的慈禧太后,她一生追求奢华的生活,喜欢被众人捧在手心的感觉。对于外来的新事物,她总是难以接受,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对这些新鲜事物不理解。今天要讲的,就是慈禧第一次看到灯泡时的反应,她当时说出了两个字,这两个字今天依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要理解慈禧和这件外来物品之间的故事,我们得从紫禁城的一位女官——裕德龄说起。
裕德龄,或者叫德龄公主,她出生在北京的旗人家庭,可以说是名门贵族。与许多贵族子弟不同,她并没有在王府中度过童年,而是在南方一个城市长大,成年后跟随父亲走遍了许多国家,见识了不少世面。德龄公主不仅好学,而且在游历期间掌握了多种外语,这在当时可算是一项难得的才艺。
除了语言,她还亲眼目睹了西方各国的工业进程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回国后,她觉得自己在见识和知识上大大开阔。由于她的独特经历,德龄公主被推荐进宫,担任了宫中的女官。因为当时紫禁城中有许多外国人,但懂外语的人不多,德龄公主便成了慈禧太后的翻译。她在宫中的日子并不长,前后只有两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德龄公主向慈禧介绍了许多来自西方的新奇事物,慈禧听得津津有味,觉得很有趣。
两年后,德龄公主的父亲去世,她不得不离开宫中。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德龄公主没有选择返回宫廷,而是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在这里,她遇到了她的爱人,一位美国人。两人情投意合,很快结婚,德龄公主也随丈夫一起去了美国。
此后,德龄公主再也没有回到中国,她开始了作家的生涯。她最著名的作品是《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她与慈禧相处的日常,还为后人研究清宫生活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德龄公主积极响应宋庆龄的号召,参与了海外侨胞共同抵抗的运动,并为中国军民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不幸的是,德龄公主在58岁时,在美国加州因车祸去世。
德龄公主的一生充满传奇,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关于慈禧的故事,就源自她的这本书。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灯泡”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灯泡,而是指当时的照相机。慈禧因为从未见过这种新奇的物品,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误会。那么,慈禧与照相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慈禧太后的一生并不光彩,她不仅对自己的儿子光绪皇帝残酷无情,还曾将国家的军费拿来办自己的寿宴,并对西方列强割地赔款,种种行为令人唾弃。此外,慈禧还是一位深居宫中的“老古董”,对外界的事物几乎一无所知。
德龄公主年轻时曾随父亲游历欧洲,带回了一台照相机。当时的照相机体积庞大,不仅普通百姓鲜少见过,连身处紫禁城的慈禧太后也从未接触过。一天,德龄公主将照相机带进了宫中,慈禧见到这台黑色的盒子,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德龄公主告诉她,这就是照相机,通过它,摄影师站在后面按下快门,就可以拍出一张比画更真实的照片。慈禧觉得非常神奇,于是让宫女们围绕自己站好,让德龄公主给自己拍照。
德龄公主调整好照相机,按下快门后,突然闪光一亮,慈禧吓得一跳,以为这是什么妖术。德龄公主花了不少时间才向她解释清楚,慈禧才渐渐放心。不过,每次拍照时,照相机的闪光灯都会让慈禧不自觉地闭上眼睛,导致她每次拍出来的照片都是闭着眼睛的。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德龄公主教慈禧一个英文单词:cheese。这个词原本指的是奶酪,但德龄公主告诉慈禧,每次拍照时大喊这个词,嘴角自然会上扬,拍出来的照片就会呈现微笑。后来,这个词便在世界各地的拍照时成为了常用语。随着“茄子”发音相似,这个词也成了我们今天拍照时常用的口号。
除了教慈禧如何使用照相机,德龄公主还给紫禁城安装了第一盏灯泡。在此之前,宫里一直只能依靠蜡烛和煤油灯照明。慈禧第一次看到灯光从开关处亮起,竟然以为德龄公主又要给她拍照,于是大喊一声:“茄子!”这个小插曲既让人发笑,又让人感慨慈禧对外界事物的陌生。
德龄公主为紫禁城带去了许多新鲜事物和欢声笑语,但最终她还是选择离开了宫廷。或许是紫禁城腐朽的气息让她无法忍受,或许她早已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这个已经衰败的王朝。她的离开,也成了清朝走向终结的一个象征。
回顾慈禧的历史,不仅让我们看到她奢华的衣饰和装饰,也能看到当时社会的极度落后。清朝在各地的军阀乱象下早已四分五裂,但朝廷依然沉迷于自己的封闭世界,无法做出有效的回应。了解这些历史后,我们更应该从中汲取教训,警觉并提升自身的眼界与能力,以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