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广袤的170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有一片特殊的飞地,位于欧洲的心脏地带。这块面积仅为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在苏联时期就被纳入了俄罗斯版图,并成为欧洲国家眼中的“刺眼之地”,那就是加里宁格勒,旧时名为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曾是德国文化的中心之一,也是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故乡。在苏联接管之前,它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古普鲁士人的一座重要据点。1255年,条顿骑士团征服了古普鲁士各部落,将此地建设为一个战略要塞,命名为柯尼斯堡。此后,条顿骑士团以此为基地,开展了在欧洲的扩张,直至建立起条顿骑士团国家。尽管普鲁士人在多次尝试反抗中未能摆脱骑士团的统治,但柯尼斯堡的地位依然未曾动摇。
进入1410年,波兰和立陶宛组成了“最高贵的联邦”,并开始在欧洲崭露头角。这一年,波兰与条顿骑士团爆发了冲突,最终骑士团战败,割让了西部领土,包括但泽和玛丽亚堡,而柯尼斯堡依然属于骑士团,但成为波兰的附属。1525年,条顿骑士团的末代大团长宣布成立普鲁士公国,并将首都定在柯尼斯堡。
普鲁士公国尽管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但仍向波兰国王效忠。随着时间的推移,柯尼斯堡成为了普鲁士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16世纪末期,柯尼斯堡和但泽是波罗的海地区最活跃的港口,每年吸引大量外国商船,这使得柯尼斯堡的经济迅速发展,并催生了丰富的文化,1544年成立的柯尼斯堡大学,成为当时欧洲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然而,这样的繁荣自然引来了周边强国的觊觎。1656年,瑞典帝国试图控制普鲁士公国,将其变为附庸。后来,随着俄罗斯帝国崛起,瑞典的霸主地位被取代,柯尼斯堡的命运也随之改变。1757年,沙俄女皇伊丽莎白宣布柯尼斯堡并入俄罗斯帝国,成为普鲁士省的首府。
随着波兰第一次被瓜分,柯尼斯堡重新回到了普鲁士的统治下,并在1806年成为抵抗拿破仑的政治中心。进入19世纪,随着德意志的统一,柯尼斯堡成为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战败,波兰复国,西普鲁士地区被割让给了波兰,柯尼斯堡成为了德国的“飞地”。
二战后,德国再度失败,柯尼斯堡的命运发生了剧变。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奥德河—尼斯河一线以东的地区将不再属于德国。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了柯尼斯堡,并根据斯大林的政策,这片土地被正式划归苏联。为了纪念苏维埃领导人加里宁,柯尼斯堡于1946年更名为加里宁格勒。
1991年,苏联解体。此时,加里宁格勒并没有选择独立或回归德国,而是依然在俄罗斯的控制之下。这一决定的背后,与斯大林的“改变占领地人口构成”策略密切相关。自1946年起,原本以德裔为主的加里宁格勒地区开始大量迁入俄罗斯人,并将德语逐渐替代为俄语。经过几十年的改造,到1966年,俄族人口已占该地区的80%以上,这也使得加里宁格勒成为了俄罗斯的海外飞地,且该地区的居民普遍支持俄罗斯而非独立。
虽然加里宁格勒对俄罗斯整体影响不大,但对于欧洲来说,这块飞地犹如一根刺,深入波罗的海地区。它距离华沙仅400公里,距离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和柏林也只有600公里左右,正好处于几个欧洲国家的中间。如果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封锁这个地区并不困难,但在没有彻底破裂的情况下,他们也不敢轻易行动,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钉子”屹立在自己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