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 年深秋的南京,一辆军用轿车正朝着机场方向疾驰。
车内,即将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膝盖,他刚参加完南京军区的送别宴,手头的工作早已交接妥当,可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像是忘了什么要紧事。
就在轿车即将驶离市区时,许世友突然一拍大腿,对着司机急声说:“糟了!有件大事没办,赶紧掉头去长江大桥!”
司机愣住了,看了眼手表急忙劝道:“司令,离飞机起飞只剩两个小时了,再绕去大桥,恐怕要误机啊!”
可许世友的语气不容置疑:“误不了!守桥的战士们我还没见最后一面,这个约定不能不算数。”
轿车在路口猛地掉头,朝着长江大桥的方向驶去。
这位在南京军区驻守了 18 年的将军,为何在离任的最后时刻,执意要去见一群普通战士?
1973 年,中央作出了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重要决定。
这个由毛主席提出的部署,意在避免将领长期驻守一地可能产生的局限,让各军区指挥官熟悉不同地域的防务特点,为应对复杂局势做好准备。
消息传来,南京军区上下都有些不舍,许世友从 1955 年起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18 年间,他不仅熟悉了这里的每一寸防区,更把南京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为了让新任司令员能顺利接手工作,许世友那段时间忙得脚不沾地。
白天,他带着新司令走遍南京军区的各个哨所,从沿海防线到内陆工事,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细细叮嘱。
晚上,他在办公室整理文件到深夜,把多年积累的防务心得逐一记录下来,生怕遗漏任何重要信息。
身边的秘书劝他歇一歇,他却摆摆手说:“军区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交接不清楚,我到了广州也不踏实。”
送别宴上,南京军区的干部们纷纷向许世友敬酒,有人忍不住红了眼眶:“司令,您这一走,我们心里空落落的。”
许世友举起酒杯,一饮而尽,笑着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去了广州,咱们还是为国家守边防,都是一样的。”
可话虽如此,当他坐上前往机场的轿车时,心里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车子驶过长江大桥的方向,他才猛然想起,自己还欠着一群战士一个 “告别”。
那是三年前,南京长江大桥刚刚通车的时候,这座完全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桥,不仅是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更是当时国家工业实力的象征。
毛主席特意把守卫大桥的任务交给了许世友,叮嘱他 “大桥是国家的重要设施,一定要守好”。
许世友不敢怠慢,立刻从军区选拔战士,要求军事素质过硬、责任心强,还要能扛住风吹日晒的外勤考验。
最终,一个连的年轻战士脱颖而出,成了长江大桥的首批守卫者。
送别这些战士上桥时,许世友拍着连长的肩膀承诺:“你们在这里好好守桥,等将来任务调整,我一定亲自来接你们回军区。”
这三年里,许世友只要有空,就会去大桥上看看战士们。
有时是寒冬腊月,他裹着大衣和战士们一起站岗,有时是盛夏酷暑,他会带着西瓜去哨所,和战士们聊家常。
战士们知道,这位看似严厉的将军,心里装着他们每一个人。
如今要离开南京了,许世友最放不下的,就是还没来得及和这些战士告别,还没来得及兑现当初的承诺。
轿车停在长江大桥的桥头时,驻守在这里的战士们正在站岗。
远远地,哨兵就认出了许世友的车,原本挺拔的站姿更加笔直,眼里却难掩激动的神色,他们听说司令要调任广州,却没想到在他离开的最后时刻,还会专门来看他们。
许世友推开车门,寒风立刻裹着江雾扑面而来。
他紧了紧衣领,快步走向正在站岗的小战士。看到小战士脸上冻得通红,却依然紧握钢枪、目光坚定。
许世友忍不住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温和:“小伙子,现在站岗还冷不冷?棉衣够不够厚?”
小战士用力摇了摇头,大声回答:“报告司令,不冷!有您之前给我们批的棉衣,暖和着呢!”
听到 “棉衣” 两个字,许世友的思绪回到了一年前的冬天。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他临时去大桥视察,却看到战士们还穿着单薄的常服,眉毛和睫毛上都结了霜,双手冻得发紫却依然保持着持枪姿势。
许世友当时就红了眼眶,立刻让人把后勤部长叫到大桥上,当着战士们的面质问:“这么冷的天,战士们还穿单衣,你这个后勤部长是怎么当的?”
后勤部长面露难色,解释说:“司令,按照规定,棉衣要到 12 月份才发,现在提前发不符合流程。”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许世友的语气带着怒火,“战士们在桥上站岗,风比别处大,雪比别处密,冻出个三长两短,你负得起责任吗?现在就去把棉衣送来,有任何问题我来承担!”
当天下午,崭新的棉衣就送到了每个战士手中。
看着战士们穿上暖和的棉衣,许世友才松了口气,叮嘱他们:“守桥辛苦,但大桥是国家的骄傲,你们的责任比天还大,一定要守住这份骄傲。”
这时,守桥连的连长已经跑步赶了过来,向许世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报告司令,守桥连全体战士集合完毕,请您指示!”
许世友摆摆手,笑着说:“我今天不是来训话的,是来跟你们告别的。我要去广州军区了,以后不能常来看你们了。”
战士们听到这话,都愣住了,眼里的失落藏不住。
许世友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心里也有些发酸。
他顿了顿,继续说:“当初我答应你们,将来亲自接你们回军区,现在看来,这个承诺要让新司令来兑现了。你们在这里好好守桥,不管我到了哪里,都会记着你们的。”
说完,许世友朝着战士们敬了个军礼。
这是一个将军对士兵的敬意,也是一份牵挂的托付。
战士们整齐地回敬军礼,目光坚定地看着许世友,直到他的车消失在大桥的尽头。
轿车重新驶向机场,许世友望着窗外掠过的南京街景,轻声对秘书说:“这些战士不容易,守桥的任务重,条件又苦,新司令来了,你一定要提醒他,多关心关心他们。”
秘书点点头,心里明白,这位将军虽然离开了南京,却把对战士的牵挂留了下来。
后来,许世友到了广州军区,依然时常打听南京长江大桥守桥战士的情况。
而那些战士们,也始终记得那位在离任前特意来和他们告别的将军,记得他当初的承诺,更记得他对士兵的那份真心。
1985 年,许世友退休后,没有选择留在北京,也没有回河南老家,而是回到了南京,这座他守护了 18 年的城市,这里有他熟悉的防区,有他牵挂的战士,更有他难以割舍的 “第二故乡” 情怀。
许世友这一生,戎马倥偬,始终把士兵放在心上。
离任前执意去见守桥战士,看似是一件 “小事”,却恰恰体现了一位老将军对军人的承诺重如泰山,战士的冷暖大于一切的情怀。
参考资料:
95岁的原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许枫:待大桥回归之日,想再上桥走一走看一看,2018-11-19 07:5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