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最为聪明和能干的三位人物当属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周瑜和曹魏的司马懿。周瑜因年纪轻轻去世,虽然才智过人,未能与两位延续较量。而诸葛亮与司马懿则从一开始就针锋相对,虽然每每落于下风,但他们之间的较量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才宣告终结。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对于蜀汉的重要性。没有了他,蜀汉的命运岌岌可危。许多人都觉得,司马懿若能在此时出兵,一定能轻松征服蜀汉。但令人费解的是,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却没有立即发动攻击。那么,为什么他没有趁机攻打蜀汉呢?
其实,这背后并非单纯因为司马懿的个人原因,而是与曹魏的君主们的决策密切相关。首先,在曹叡当政时,司马懿早已盯上了蜀汉的虚弱,认为此时正是攻占蜀汉的最佳时机。蜀汉群臣无首,刘禅年纪轻,能力有限,是发动攻击的好时机。然而,曹叡却下令禁止司马懿出征。这表面上看似司马懿与曹叡意见不合,实际上,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司马懿在朝中的权力过大,曹叡自然对他心生戒备。虽然司马懿曾经帮助曹丕建立了政权,但他与曹叡之间并没有深厚的情谊。曹叡对司马懿的权势感到威胁,尤其是司马懿在朝中的影响力逐渐超过了曹魏的君王本身。曹叡不允许他借机攻下蜀汉,是因为他担心司马懿会因此更加肆无忌惮,甚至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曹叡在诸葛亮去世后,将司马懿召回都城镇守,以防司马懿过于膨胀自己的权力。
与此同时,曹魏与蜀汉的战争已持续多年,曹叡希望趁着蜀汉弱势,自己也可以休养生息,不急于发动战争。若司马懿出征,虽然能打败蜀汉,但也可能使得东吴趁机扩张。因此,曹叡在诸葛亮死后,决定保持局势稳定,避免过早引发冲突。
三年后,曹魏似乎准备好了向外扩展势力,但此时辽东的公孙渊叛乱,司马懿不得不先将精力集中在平定公孙渊的叛乱上。就在司马懿镇压叛乱之时,曹叡却因旧疾去世,局势再次发生变化。
曹叡去世后,他的儿子曹芳继位,年仅八岁。曹芳尚未成熟,无法独立处理朝政,于是曹叡临终时将曹芳托付给司马懿辅佐。然而,曹叡心中依然对司马懿心存疑虑,因此让曹爽作为权力制衡,与司马懿共同管理朝政。这一安排让司马懿十分不满,最终与曹爽展开了长时间的权力斗争。
曹爽虽是皇室宗亲,但在权力上却不如司马懿,因此暗中挑拨曹芳削弱司马懿的权力。司马懿表面上同意退职养病,实则伺机而动,最终通过巧妙的手段反击曹爽,成功将他及其党羽一举拿下。这一段权力斗争,使得司马懿的注意力暂时从攻打蜀汉转向了内部权力的稳固。
然而,司马懿夺权后,年事已高,已不再有力气再去征战。虽然他已获得了曹魏的最高权力,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必须集中精力巩固新获得的政权,保证自身的安全。而且,他也深知,曹爽当年年轻力壮,拥有大量兵力,却未能成功攻破蜀汉,自己年迈之际,再去攻打蜀汉难度更大。因此,司马懿并未急于出兵,而是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稳固政权、平息内斗上。
从此,司马懿在曹魏朝廷的权力越来越稳固,蜀汉的形势虽依然不容忽视,但司马懿自己也不再对攻打蜀汉充满信心。他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轻松打败一个经历过诸葛亮智慧治理的蜀汉,尽管他已经掌握了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