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日本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像表面上那样简单。二战结束后,日本投降,美国主导重新制定了日本的宪法,第九条明确禁止日本拥有军队,甚至只允许拥有一个自卫队,更多像是摆设而非真正的军力。然而,随着冷战的开始,美国急需盟友来制约苏联,因此决定放宽对日本的限制,允许其逐步扩军。从1954年自卫队成立开始,日本的陆海空自卫队逐渐发展成具备较强作战能力的准军队。
在这些年里,日本的经济奇迹般地崛起,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高科技产业也迅速发展。美国对此并不反感,因为日本在亚洲防线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就在这段时间,日本心中的怨气却一直没有消散。广场协议促使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失业率急剧上升,许多普通日本人失去了工作,社会不满情绪高涨。同时,美国也曾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广岛和长崎的伤痛至今未愈。战后,美军的基地深入冲绳,占地广泛,事故不断,1995年发生的少女被害事件更是引发了巨大社会冲突,当地民众举行示威,要求美军撤离。 此时,日本政府夹在美国和民众之间,一方面需要讨好美国,另一方面又要安抚国内民众,日子可谓是非常艰难。近年来,日本的忍耐似乎达到了极限。 2025年7月15日,日本防卫省发布了《防卫白皮书2025》,明确指出中国的军力扩张以及北韩导弹威胁,认为周边安全环境已经变得极为严峻。这份报告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它背后有着实际的行动。日本政府计划在2025财年投入9.9万亿日元(约700亿美元)用于国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比去年增加了9.4%。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发展长程导弹、无人系统和反击能力。日本还计划到2027年将军费提高至GDP的2%,这一目标是安倍政府当时设定的。 3月24日,日本新设立了一个统合作战司令部,旨在统一指挥陆海空自卫队,同时与驻日美军进行协同作战。这一举措意味着过去分散的自卫队力量将整合为一个更具作战效能的整体。 在导弹领域,日本正在加速发展远程导弹,除了采购“战斧”巡航导弹应急使用外,新的对地导弹也在研发当中。今年8月,日本的第一艘驱逐舰前往美国进行改装,装备“战斧”导弹,这意味着日本海军可以从本土对敌方进行打击。此外,日本还加大了对网络安全的投入,确保自卫队的指挥系统不会受到黑客攻击。 在防务工业方面,日本国内的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公司接到了大量订单,军工产品已经开始出口到澳大利亚和菲律宾,影响力悄然扩展。而航母的改装则是日本军力扩张的重要一步。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正朝着F-35B航母的方向改装,Izumo号的第一阶段改装已经完成,第二阶段预计到2028年完成。 2025年8月,日本接收了首批三架F-35B隐身战机,这些战机已经部署到九州南部岛屿,并参与了与美军的联合演练。8月13日,Izumo号首次搭载英国F-35B进行跨国测试。通过这些步骤,日本海军从一个防卫型力量逐步转向具备进攻能力的军队。 历史上,日本在二战期间曾是太平洋上的航母强国,现在日本正在重拾这一传统。美国表面上欢迎这一变化,但实际上心中有些担忧。美日联盟看似稳固,但在实际操作中,冲绳的军事基地问题始终是一颗定时炸弹。美军占领了日本70%的军事基地,但这些基地主要集中在冲绳岛,导致噪音污染和犯罪事件频发。2025年8月,美军一架直升机在冲绳坠毁,碎片落入居民区,引发了当地居民的强烈抗议。 即便如此,美日联合演习依然进行,规模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9万人,跨越八个县区进行演练。然而,冲绳的民众并不满意,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美日军事对抗的牺牲品。冲绳的基地迁移问题已经拖了二十多年,填海造地的工程不断引发争议,环保团体和渔民纷纷反对。 2025年8月,德国之声报道称,冲绳已经成为美日军事战略中的“威胁前线”,而岛民则觉得自己的家园被当作了棋盘上的棋子,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美国在纵容日本军力扩张的过程中,最初是为了拉拢日本作为对抗中俄的伙伴,但如今,日本的军力发展速度远超美国的预期,反而成了一个隐患。从一个战败国到准军事强国,日本的转型过程充满了曲折。而美国在这其中也面临着难题,尽管美日同盟在亚太地区的地位看似稳固,但如果美军撤出冲绳,日本的战略布局恐将受到影响。最终,美国的策略可能是图一时的便宜,忽略了长期的风险,换来的是日益复杂的局面。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界限往往只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