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早期,太康因荒淫无度而失去民心,于是东夷的后羿发动了政变,史称后羿代夏。类似的事件在商朝建立不久后也发生过一次,史称伊尹放太甲。
商王太甲是商汤的嫡长孙,是商朝的第四任君主。然而,太甲继位后,沉迷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混乱,完全不遵循商汤的法令。伊尹作为辅佐大臣,多次劝诫他,但太甲依然不听。最终,伊尹决定将太甲流放到商汤的墓地附近的桐宫进行反省,并且自己开始摄政掌控政权,这也是商朝历史上第一次宫廷政变。 对于桐宫的具体位置,古今学者的看法并不统一,存在很大的分歧。史书记载桐宫接近汤冢(两者的名字相似),但关于汤冢的具体位置,学界一直没有一致意见。因此,关于桐宫的具体位置,也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包括商丘南北亳城说、凤阳亳城说、洛阳偃师说等。尽管如此,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依据和不足,难以得出确切的答案。 过去一百年中,甲骨文研究不断深入,考古也有了新的发现,使得太甲桐宫的位置逐渐明晰。根据现有的证据来看,桐宫很可能位于洛阳偃师的商城。 在唐朝时期,李承乾是太子,但唐太宗最宠爱的是李泰。李泰由于宠爱过度,产生了继承皇位的野心。尽管李泰才华横溢,但在政治上却毫无建树。他留下的最大文献遗产是他主编的《括地志》。 《括地志》非常神奇:它指出夏朝的都城斟鄩位于如今的二里头遗址,而考古学家也确实在二里头发现了相关遗址;它还指出洛阳偃师有汤冢,近桐宫,结果在偃师一带,考古学家意外发现了偃师商城的遗址。 所谓偃师商城,距离二里头遗址仅有六公里,位于偃师洛水之北,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商朝早期城市遗址。这座城市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其一,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城址中最古老、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帝都;其二,现代碳十四测定表明,偃师商城的建立时间约为公元前1600年。因此,商人曾在偃师洛水之北建立了一座都城,符合汉代文献中商汤革命后作宫邑于下洛之阳的记载。 更为重要的是,在郑州考古学家发现了二里岗遗址,后者逐渐发展成为郑州商城。在这些遗址中,还发现了一块刻有亳字的甲骨文。现代碳十四测年表明,二里岗文化的年代晚于偃师商城,属于商人后来建立的都城。因此,偃师商城应为商朝的早期都城,而郑州商城则是商朝迁都后的新都。因此,伊尹将太甲放逐到偃师商城的桐宫,符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解释,也符合当时的交通条件。 史书记载伊尹将太甲流放到桐宫,是为了让太甲反省自责,三年后,太甲终于悔过,伊尹便迎回太甲,恢复了他的政权。伊尹因此被视为像周朝的周公一样,具有大公无私的政治品格。 然而,竹书纪年则有不同的记载,提到伊尹流放太甲后,篡夺了商国的政权,自立为王,直到七年后,太甲逃出桐宫,杀死了伊尹,夺回了政权。根据这一说法,伊尹被描绘成一个政治野心家,类似夏朝的后羿。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与桐宫的所在位置有关。如果伊尹只是让太甲反省,那么将其安排到偃师商城的桐宫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偃师商城曾是商朝的帝都,具有足够的地位和反杀伊尹的潜力;而如果伊尹篡位为王,他就不太可能把太甲放到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 甲骨文提供了另一个重要证据,解答了这个问题。甲骨文中有130多条关于伊尹的记录,且这些记录多是充满尊崇之意。以祭祀规格来看,伊尹享受与商王同等的祭祀待遇,甚至在一些卜辞中,伊尹和商汤并列,这表明伊尹在商王心中的地位极高,是一位极受尊敬的辅佐者。 如果伊尹曾篡位夺权,怎么可能获得如此高的尊重和祭祀待遇呢?因此,甲骨文中的卜辞证明了伊尹并没有篡权,他确实是忠心辅佐商王太甲的,因此获得了后人尊重。 根据这些考古和文献资料来看,伊尹将太甲流放到偃师商城的桐宫,是为了让太甲反省,同时确保他能够受到足够的监视。这一做法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伊尹的政治态度,也使得太甲在反省的过程中能深入思考夏朝灭亡的教训,最终为其复职铺平道路。 关于桐宫的具体位置,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它在河南商丘虞城县。商丘被认为是商族的发源地,也是商汤的故都。然而,商丘至今并未发现明确的先商遗址,也没有找到商汤时期的古城。因此,桐宫在商丘的说法可能不太成立。 此外,中国各地的地名随着历史变迁而变化,这使得很多历史谜团难以揭开。伊尹放太甲的桐宫究竟在何处,或许只有最可能的答案,但没有确凿的真相。 最后,关于伊尹是否篡权,战国时期的文献如《竹书纪年》将他描绘为篡位者,可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类似的历史事件,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等,或许影响了人们对伊尹角色的解读,因此我们看到不同历史文献中对伊尹的不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