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一度的联合国大会上,关于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话题再次成为聚焦点。俄罗斯站在前头表态,支持印度和巴西加入安理会,成为常任理事国;而美方和中方的立场,却显现出一些不同的态度与变化。
据《环球时报》报道,联大现场,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明确表示,俄方支持印度和巴西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这个场景几乎成了常见的剧本,尤其是印度,六次申请入常都未能如愿,连莫迪也一度显得信心不足。然而,今年的情势似乎稍有不同。
今年5月在巴西里约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上,成员国就改革联合国安理会达成共识,强调作为常任理事国的中俄会明确支持印度等国在安理会发挥更大作用。这意味着,俄方的表态背后,是对印度及其他国家进入常任席位的强力背书。另一方面,莫迪政府也在持续修复中印关系,显然希望从中获得更多对入常的外部支持,因此,印度看似比以往更接近“离入常更近的一步”的机会。
不过,客观形势并不乐观,印度这次可能仍然会遭遇挫折,甚至离入常席位最近的机会也不一定会出现质的突破。原因之一,是美国总统现在似乎是特朗普。美印之间在关税等问题上的对立尚未解决,莫迪也多次表示不愿被对方“要挟”,加之这次联大期间两国并没有更紧密的对话与互动,印度要想获得美方点头并不容易。
再看欧洲方面,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联合国场内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举动,随后在纽约遭遇警方阻拦,被迫让出通道给特朗普的车队,连打给对方的电话也未见效果。这一情景在外界看来,似乎也是对特朗普的一次公开“施压”。对印度来说,在这样的舆论环境和美方态度下,想要获得入常的机会,阻力显然并不小。
巴西的情况也类似。在博索纳罗执政时期,美国是对巴西入常持支持态度的,但卢拉上台后,巴西转向与中国加强合作,同时在对美贸易上对美国构成了挑战,甚至在一些领域把美国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挤走。特朗普对卢拉的签证等事宜也有所打压。可以说,只要特朗普继续在任,印度和巴西要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希望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不过,安理会改革的呼声本就广泛被认同,且被认为十分必要。五大常任理事国对否决权的掌控,一直让安理会难以发挥应有的实效,尤其在全球性危机面前,常常是“卡脖子”的存在。以加沙危机为例,联合国三百多名成员国普遍支持两国方案、推动和平进程,但美国却屡次动用否决权,阻止安理会对局势进行干预,导致人道灾难进一步扩大。
如果不对否决权进行改革,安理会就可能演变成大国对抗的“角斗场”,难以真正维护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强权博弈让小国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地缘冲突中的选边站队成为常态。由此不难理解,全球对“新安理会”的诉求日益高涨,期望在未来的结构调整中,安理会能够成为各国表达分歧、寻求共同解决的桥梁,真正服务于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世界愿景。
总之,安理会的改革仍处于一个高度敏感、充满博弈的阶段。俄方的支持为印度和巴西的入常进程提供了重要政治背书,但美方和部分西方力量的立场、以及个别大国的对立与博弈,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能否出现实质性的席位扩大。人们期待,未来的改组版安理会能够吸取加沙危机等事件的教训,真正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维护长期和平与稳定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