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盟军将矛头转向东方。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连续失利,海军力量几乎耗尽,同时在中国大陆深陷泥潭,资源供应线岌岌可危。
尽管如此,日本军部高层仍不愿承认失败,他们制定本土防御计划,试图通过消耗战迫使盟军妥协。
7月26日,美英中三国联合发布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遭受毁灭性打击。日本政府对此置若罔闻,继续动员民众准备抵抗。这种顽固态度源于日本对国际形势的误判,特别是对苏联立场的幻想。
日本与苏联于1941年签署中立条约,有效期至1946年,日本高层相信苏联会保持中立,甚至可能充当中介,帮助日本争取保留天皇制和避免本土被占领的条件。
美国为打破僵局,选择使用刚刚研制成功的原子弹。
8月6日,美军在广岛投放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产生巨大冲击波和热辐射,摧毁了城市中心区域,造成数万平民立即死亡,并引发长期辐射病。
原子弹作为一种新型武器,其破坏力远超常规炸弹,一次爆炸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数万吨炸药,标志着战争进入核时代。
三天后,长崎遭受第二颗原子弹袭击,类似破坏再次发生,死亡人数同样惊人。美国希望通过这种绝对威慑迫使日本屈服,但事实证明,这种期望落空。
日本军部迅速封锁消息,将原子弹爆炸描述为大规模常规轰炸,继续宣传本土决战的必要性。首相铃木贯太郎在公开场合表示,日本将忽略波茨坦公告,坚持作战到底。
日本最高决策层内部虽有动摇,但整体上仍保持拖延策略,因为美国核武器库存有限,第三颗原子弹的生产需要时间,日本高层评估短期内美方难以持续核打击。
就在原子弹未能立即奏效之际,苏联的行动彻底改变了局面。
8月8日,苏联外交部召见日本驻苏大使,正式宣布对日宣战,撕毁中立条约。次日,苏联军队从三个方向发起进攻:西伯利亚、蒙古和远东,总兵力超过150万,配备大量坦克、飞机和火炮。
苏联采用快速推进战术,迅速突破日本关东军防线。关东军虽曾被视为日本陆军精锐,但经过多年战争,精锐部队已被抽调至太平洋和中国战场,剩余兵力多为补充人员,装备落后,缺乏机动性。苏联军队在一天内推进数十公里,攻克边境要塞,随后深入中国东北腹地。
8月12日,长春落入苏军手中,伪满洲国政权迅速瓦解,其皇帝溥仪在逃亡途中被俘。
到8月下旬,日本关东军主力被歼灭,数十万士兵被俘,中国东北全境解放。这种大规模陆地进攻与原子弹的点状打击形成鲜明对比。
原子弹虽造成局部毁灭,但日本高层认为可以通过本土防御和时间拖延应对,而苏联的入侵直接摧毁了日本在大陆的战略后方,切断了煤炭、钢铁等关键资源的供应线。日本的战争经济本就依赖这些掠夺资源,丧失东北等于失去了续战能力。
日本专家如长谷川毅在研究中指出,日本投降的主要推动力并非美国原子弹,而是苏联的突然参战。
长谷川的著作强调,原子弹虽然带来震撼,但日本军部评估其为有限威胁,因为美国生产周期长,无法立即重复使用。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防御依赖海军和空军,但苏联拥有强大陆军和登陆能力,一旦苏军登陆北海道或北部地区,按照盟军分工,日本可能面临南北分裂的局面。这种国家分裂的前景远比城市被炸更令日本高层恐惧,因为它将永久改变日本的统一地位。
日本军部最担忧的正是本土被瓜分,这比无条件投降更难以接受。苏联行动的时机也至关重要,正值原子弹投放后日本仍在犹豫之际,苏联的宣战粉碎了日本的所有幻想,迫使天皇裕仁介入决策。
中国人民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就展开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这场战争消耗了日本陆军主力,破坏了其经济基础,为盟军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石。
日本陆军总兵力中,超过一半师团长期部署在中国战场,无法抽调到其他方向。
这导致关东军在1945年时虚弱不堪,无法抵挡苏联进攻。
如果没有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日本的战争潜力不会如此迅速枯竭,苏联的参战也不会如此顺利。中国战场上的游击战和正面作战,破坏了日本的交通线和矿山,迫使日本军费支出占总预算的绝大部分,导致国内通胀和物资短缺。
日本的南进政策本意是从中国获取资源后扩张东南亚,但中国抗战打乱了这一计划,迫使日本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苏联参战虽是关键一击,但中国抗战的持久贡献不可忽视。
日本于8月10日向盟国发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照会,8月15日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投降,二战结束。美国占领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政策,保留天皇制但削弱其权力。
中国收回东北等地,开始战后恢复。
历史影响延续至今,反核运动以广岛长崎为象征,推动国际核裁军条约,如1968年核不扩散条约。
中国在国际场合强调抗日战争的贡献,通过纪念活动维护历史真相,避免侵略历史被淡化。日本国内一些势力试图修改教科书,弱化战争责任,但全球共识认可盟军集体努力的胜利。中国推动地区和平对话,防范类似冲突重演。
抗日战争的牺牲换来了胜利基础,体现了民族韧性。
未来,维护和平需警惕大国博弈,避免历史悲剧反复。
参考资料
日本正式签字投降后,日军就放下武器了吗?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