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魏、蜀、吴三国中,孙权是最后一个称帝的。那么,为什么孙权迟迟不敢称帝?又为什么最后是“被迫”称帝?其实,这背后与一个地方和一个人息息相关。那个地方,就是荆州;而那个人,就是吕蒙。
首先,我们来说说荆州。荆州的名字来源于境内的荆山。东汉末年,荆州包括了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等九个郡,涵盖了今天的湖北、湖南、部分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荆州位于中国的腹地,长江中游,交通非常便利。东边接扬州,西边连巴蜀,北边可与中原相连,南边则直通孙权的扬州,可以说荆州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战略意义非凡。
在三国鼎立之前,荆州的刘表一直维持中立,百姓生活安定。由于中原战乱不断,很多百姓纷纷迁移到荆州避难。随着人口增多,技术传入,荆州一度成为了一个安居乐业的“人间天堂”。
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刘备、孙权三方瓜分了荆州。曹操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四个郡,刘备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四个郡,而孙权则得到了江北的江夏郡。后来,周瑜为孙权夺回了南郡,最终孙权占领了荆州的两郡。周瑜去世后,孙权出于政治考虑,将南郡的一部分借给刘备,从而使刘备获得了荆州的更多土地。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曹魏之所以能先称帝,是因为“天时”;刘备因为“得人和”而称帝;而孙权则得以称帝,是因为“得地利”。不过,实际上,刘备能称帝并不完全是因为人和,实际上他也有“地利”,因为蜀地的崇山峻岭让他得以稳固后方。而孙权最终能称帝,得益于“人和”加上“地利”的双重因素。尤其是在荆州大部分归孙权所有之后,孙权的实力才足够与曹魏、蜀汉抗衡。
而帮助孙权真正“拿下”荆州的人,就是吕蒙。
吕蒙,字子明,出生于汝南的富陂县。年少时,吕蒙目睹了天下大乱,他为了躲避战乱,渡江投靠了当时孙策的部下邓当。吕蒙早早展现出过人的勇气,多次随邓当征战,并取得了不少胜利。虽然年轻时吕蒙身形矮小、皮肤黝黑,看上去与普通的武将差距不小,但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却不容忽视。
有一次,吕蒙因为与邓当手下的一名佐官发生冲突,被戏称为“二蛋”,气愤之下,他便离开了邓当的军营。后来,他在孙策的部队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渐渐被重用。
在孙策死后,孙权继位。孙权虽然年轻,但他非常谨慎,采取了许多精兵简政的措施,想要整合军队。吕蒙听闻孙权意图削减兵力,便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能力。他为部队换上了全新的战袍,并通过严格的训练让士兵们形成了严格的纪律。孙权看到这些,十分欣喜,不仅没有削减吕蒙的兵力,反而给予了更多的支持。
吕蒙后来屡次带领孙权的军队征战,表现异常出色,逐渐被提拔为偏将军等职务。
有一次,鲁肃担任了孙权的外交重任,去陆口视察,吕蒙设宴款待。然而,鲁肃看不起吕蒙出身武将,宴席中言语中带有一些轻蔑。吕蒙不急不躁,巧妙地以话题转移为自己争取了尊重。此后,鲁肃对吕蒙的看法大为改观,并且赞赏吕蒙提出的五个战略建议。
孙权也意识到吕蒙的智慧,尤其是在面对刘备与关羽时,吕蒙的手段更为出众。正是吕蒙的谋略,帮助孙权逐步接管了荆州的控制。
吕蒙最具代表性的战绩之一,就是他巧妙地从关羽手中夺回了荆州。关羽因北上攻魏,防守空虚,吕蒙顺势偷袭,成功攻占江陵,并通过计策瓦解了关羽的防线,使孙权收复了荆州。
然而,吕蒙在功成名就后,却在年轻时因病去世,年仅42岁。他的死是东吴的一大损失,孙权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并为他安排了重要职位。但吕蒙未能享受太久的荣耀。
吕蒙去世后,东吴稳定了荆州的控制地位,最终孙权在229年正式称帝,结束了长期的犹豫与挣扎。
可以说,孙权最终能称帝,离不开吕蒙的卓越贡献。吕蒙的死标志着东吴的一代名将的陨落,同时也为孙权的帝位铺平了道路,三国历史因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吕蒙的智慧与勇气,也揭示了三国纷争中的地理、政治与人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