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尊五与土炮起义:湖北恩施的抗争故事
1917年冬,一门土炮从施南古城东门楼响起。这场爆炸并非由正规军引发,而是由一群袍哥发动的。刘尊五,湖北恩施人,带着一千多人的队伍,用土炮轰开了施南城门,这一事件让当地百姓记了整整一百年。
刘尊五的背景与转变
刘尊五出生在湖北恩施沙地乡的一个地主家庭,家境富裕,祖父是秀才,父亲靠收租过活,家里还雇佣着长工,养着牛马。他原本是个书生,十四岁时便进入私塾读书,读过《三国》和《水浒》,尤其对梁山好汉情有独钟,常常说:“打仗不是为发财,是为争口气。”然而,书本上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最终促使他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在民国六年,施南城的统治者——商团与军阀,横征暴敛,重税不断,普通百姓的生活愈加艰难。刘尊五亲眼见到,秋收后的农民仅剩半仓粮,剩下的全都被征走。城里人骑马享乐,城外的山民却只能看着。刘尊五忍无可忍,终于决定行动。他放下书本,加入了“袍哥”,一个地方性黑帮组织,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从书生到武装起义
刘尊五加入的“土地堂”是一个有两百多人的帮派,成员大多是农民、流浪汉、山民。这个帮派平时靠镖局、猎捕和私斗为生,但一旦改了规矩,刘尊五很快从二当家晋升为堂主,他提出“只认一个老大,不认外头官”的口号,吸引了大量流民。
他真正下定决心反抗,是在一次进入施南城时。那年夏天,他带着三十人进城办事,身着粗布衣服、腰挂长刀,却被守城的兵士侮辱。队正拿着他的刀戏弄他说:“你们山里人也配带这个?”这番话让刘尊五愤怒不已,回到沙地后,他立刻开始筹备武器,决心用一门土炮来反抗压迫。
轰响东门:刘尊五的起义
那一夜,腊月初三,施南城的东门外站满了穿着棉袄、背着长矛的人,火把燃烧,土炮已点燃。刘尊五站在最前面,手握火绳,口中只说了一句:“打。”炮火冲天,轰的一声,东门楼的木梁断裂,砖石纷飞,守卫的士兵惊恐万状。这一炮成功地轰开了城门,起义军士气大振。
然而,施南商团并非等闲之辈,北门早已布下了快枪队,十几支西式步枪向起义军扫射,顿时,起义军陷入混乱,队伍溃散。刘尊五带着残余的百人逃向三岔岭,后方是追兵和枪声。
游走与失败:三年的游击战
起义失败后,刘尊五并没有放弃,他像一个游魂,穿梭在恩施、鹤峰、桑植、宣恩等地。虽然他取得过一些胜利,斩敌、劫粮、摧毁驿站,但施南城依旧高墙不破,商团依然强势。刘尊五不断组织力量,时而袭扰,时而逃避,但始终无法突破施南的防线。
直到1920年,刘尊五的叛徒在关键时刻出卖了他。他被靖国军擒拿,最后在花嘴岩下被斩首。临死前,他对士兵说:“不怨你们。”他的尸体在河滩上待了一整天,没人敢捡。后来,一名流浪道士将他埋葬,但埋葬时,尸体据说翻了个身,脸朝西。
刘尊五的遗留与历史评价
刘尊五死后,施南城的城门再也没有修复,那一角东门楼始终残破,直到1941年日机轰炸前,这里依旧斑驳。刘尊五的起义虽然没有彻底推翻施南商团,但却为百姓带来了一些平衡。商团不再敢明目张胆加重税收,地方官也开始放软话语,靖国军虽然镇压了起义,但也意识到地方上的反抗情绪无法被彻底消除。
刘尊五的反抗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行动在民间被认为是“反军阀英雄”。特别是在沙地、鹤峰一带,刘尊五依然被视为英雄,至今还有“呐喊洞”遗址,人们在石刻上能看到“同兄弟共天下”的字样。刘尊五的起义不仅仅是反抗压迫,更是点燃了山民心中的火种——抗争、不认命。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虽然死于非命,但他的名字和事迹一直在民间流传,成为了民众心中的一座丰碑。他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人对抗压迫的力量,更是一个时代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