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句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应时刻保持警惕,未雨绸缪,为潜在的威胁做好准备。在如今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关于中美冲突的讨论愈加激烈。然而,比起与美国的直接对抗,更值得警惕的是“畏战之风”——一种害怕战争、不敢反击的心态。
近期,美国新任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一项投票,投票内容是关于美国国防部是否该更名为“美国战争部”。赫格塞思明确表示,他更倾向于“战争部”这一名称,言下之意无疑是美国对战争的偏好与对外军事介入的强烈意图。美国通过发动战争来谋取利益,已经成了其特殊的行为模式。在短短二百年内,战争几乎成为了美国的一部分。
美国的西点军校在一场作战研讨会上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未来20年战争的主流趋势,二是美国军方应如何为这些战争做准备。这两个问题的潜台词似乎是在预示,未来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卷入更多战争。
回顾美国的历史,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再到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几乎一直处于战火之中。许多战争并非出于捍卫国家安全的需要,更多是出于扩张与侵略的动机。美国对战争的态度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其他国家往往尽量避免冲突,但美国则视战争为获取全球霸权的手段。
美国常年通过战争谋取经济利益。每当面临财政困境时,他们总是将责任转嫁给他国,指责他国的不公平贸易或关税过高。美国政府曾多次声称,其发动战争是为了“民主”和“自由”,但实际情况却是,战争带来的并非自由与繁荣,而是持续的经济衰退与国力下降。
近年来,美国不仅在国内进行军事扩张,还通过煽动国际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军事威胁”来巩固自己的全球领导地位。美国不断散布“中国威胁论”和“俄罗斯威胁论”,并将这些国家的发展描绘为全球不稳定的根源。然而,中国始终倡导与周边国家的平等合作与共同发展,从未威胁过任何国家的安全。相反,正是美国的干涉行为让世界多次陷入战火。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更是加大了对外军事威胁的言辞,尤其在台湾问题上煽动紧张局势。美国政府也试图将其国内的社会问题推给中国,甚至将芬太尼泛滥的责任归咎于中国,完全忽视了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政府的监管失职。
对于美国的挑衅行为,中国做出了坚决反击,通过提高关税、打击不公平贸易来捍卫自己的利益。然而,美国国防部长却公开宣称,“那些渴望和平的人必须为战争做好准备”。这种言辞,充满了对战争的渴望与挑衅。
中美若爆发冲突,对两国以及全球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尽管我们始终倡导和平,但如果其他国家选择对我们动武,我们也不会坐以待毙。我们更应担心的是,面临战争威胁时,产生的“畏战之风”——这种心态往往会使国家丧失抵抗的决心,导致失败。
回顾历史,清朝末期的“畏战之风”就是最好的教训。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朝政府因畏惧战争而不断退让,最终导致了国家的沦陷与民族的屈辱。而在抗日战争中,尽管面临巨大的困难,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抵抗,最终赢得了胜利。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百年前那个弱小的国家。尽管我们热爱和平,但绝不惧怕战争。历史证明,只有敢于战斗,才能赢得和平。我们依然坚持“积极防御,后发制人”的战略方针,既不主动挑起战争,也不会在他国侵略时退缩。畏战之风无益,只有坚定信念,才能捍卫国家的尊严与和平。
总之,我们要以历史为鉴,保持警惕,准备应对任何可能的挑战。如果外敌来犯,我们必将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捍卫我们的国家与人民,绝不让“畏战之风”在我们的国土上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