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来推动蜀汉的事业,最终死于五丈原。然而,在他临终时,脑海中却浮现出一位好友曾说过的话:“如果当初听了他的话,或许就不会落得如此结局……”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来的,在那之前,他一直隐居在荆州的山野之间。自从诸葛亮出山,刘备的事业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赤壁之战,曹操被击退;益州之战,刘璋被吞并;汉中之战,蜀汉稳固了自己的领土。很多人认为,如果刘备能再多找到几位像诸葛亮这样的“隐士天才”,或许蜀汉的未来会更加光明,诸葛亮也不必因为劳累过度而死在五丈原。 回顾刘备当时的情况,不难发现,在荆州的确有不少隐士高人。刘备在辗转流亡之后,最终逃到了同族亲戚刘表的荆州。刚到荆州时,他得到了暂时的安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渐渐感到这些日子过得太过平淡,似乎自己一直处于“打手”角色,未曾掌握真正的战略方针。 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真正实现自己匡扶汉室的梦想。很快,刘备意识到,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光凭自己或身边的猛将是不够的。他需要一位能为他指点江山的军师。于是,他决定在荆州寻找一位隐士高人来辅佐自己。 那么,为什么刘备会选择在荆州寻找呢?因为在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许多中原的名门望族纷纷逃到荆州避难。荆州有山有水,是绿林好汉的避风港,同时也是隐士高人的聚集地。 在这片土地上,刘备首先遇到了一位名叫司马徽的隐士。司马徽并不是后来的司马懿,而是另一位完全不同的人物,两人虽然同姓但并无任何交情。刘备之所以能够遇见司马徽,是因为他刚到荆州时,曾受到刘表的热情接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逐渐受到了当地名士和猛将的青睐。 然而,刘备的风头也引起了刘表的忌惮,最终在蔡瑁的暗算下,刘备差点遭遇鸿门宴。在宴会上,刘备凭借敏捷的反应成功逃脱,然而他依然被追兵紧追不放。在一个危急关头,他跳过了一条宽阔的溪流,成功甩脱了追兵。但他依然感到命运多舛,直到遇见一位牧童。 这个牧童的出现,改变了刘备的命运。牧童告诉他,他的师父司马徽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隐士,并且是颍川人。刘备听到“颍川人”时眼前一亮,因为这个地方出过许多才俊,文人谋士辈出。于是,他决定去拜访司马徽。 当刘备见到司马徽时,司马徽直言不讳地指出刘备的问题——缺乏谋士。刘备当时感到如梦初醒,迫切希望能找到合适的人才。司马徽没有直接答应,而是提到了“卧龙”和“凤雏”两个名字,暗示这两人可以辅佐刘备。虽然刘备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两人的身份,但他继续追问时,司马徽也未再多说。 不久之后,刘备便在街市上遇到了徐庶,虽然徐庶的才能无法与诸葛亮或庞统相提并论,但在面对曹军时,徐庶却大大助力了刘备。可是,随着曹操威胁到徐庶的母亲,徐庶被迫离开。此时,刘备才更加意识到谋士的重要性。 水镜先生的建议,成为了刘备后期决策的转折点。当他意识到自己必须依赖这些有才能的谋士时,诸葛亮的出山也成为了历史的必然。经过一系列的战斗,蜀汉逐步打下了基础,然而诸葛亮的负担却越来越重。经过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和阵亡的将领,蜀汉的实力逐渐衰退。 最终,诸葛亮带着沉重的责任和未竟的理想死于五丈原。临终时,他想起水镜先生的话,感叹自己一生的起伏,感叹命运的捉弄。 或许,正如水镜先生所说,命运有时真的是“时也,命也”。如果再来一次,诸葛亮是否会选择不出山,还是顺应历史的潮流,投向曹操,成为更大的力量的一部分呢? 无论如何,当他闭上眼睛时,他脑海中浮现的,依旧是刘备带着两位兄弟在隆中草堂外敲门的情景:“卧龙先生在否,刘玄德前来拜访。”或许,正是这个时刻,成就了蜀汉的大业,也成就了诸葛亮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