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斯鲁厄号是纳粹德国海军在二战期间的一艘轻型巡洋舰,属于柯尼斯堡级的第二艘舰,另外两艘姊妹舰分别是柯尼斯堡号和科隆号。卡尔斯鲁厄号的建造始于1926年7月,在基尔的德意志造船厂安放龙骨,1927年8月下水,并于1929年11月正式加入德国海军。
基本性能
卡尔斯鲁厄号的设计性能如下:
- 全长174米,舰宽15.2米,最大吃水6.28米,满载排水量7800公吨。
- 舰艏甲板延伸至大部分舰身,直到后部的背负式炮塔。
- 舰上的建筑包括位于舰艏的指挥塔(配有一根沉重的管状桅杆),以及位于舰艉的辅助指挥塔。
该舰的人员编制为21名军官和493名水兵。推进系统由四台蒸汽涡轮机和一对十缸四冲程柴油机组成,涡轮机的蒸汽由六台海军式双头燃油水管锅炉提供,并通过两根烟囱排出废气。卡尔斯鲁厄号的最大航速为32节,航程为5700海里(以19节的速度航行时)。
武器方面,卡尔斯鲁厄号装备了九门150毫米SK C/25速射炮,分布在三座三联装炮塔中,舰艏有一座,另外两座则以背负式布置在舰艉。每门炮配备120发弹药,总计1080发。舰上还配有两门单装88毫米SK L/45高射炮,每门配备400发弹药。此外,舰舯部还安装了四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配备24枚500毫米鱼雷,并可携带120枚水雷。
防护方面,卡尔斯鲁厄号舰体采用了40毫米厚的装甲甲板和50毫米厚的装甲带,以增强抗击打能力。
训练与服役
与姊妹舰一样,卡尔斯鲁厄号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作为德国海军的训练舰,帮助海军学员进行实地训练。它曾进行五次长途航行,穿越全球各大洋,检验海军的教育系统。
1935至1936年间,卡尔斯鲁厄号进行的第五次训练航行中,舰船从日本航行至美国时遭遇了强烈飓风,造成船体严重损坏。为此,舰船于1936年4月初进入圣地亚哥修理。此次事件标志着卡尔斯鲁厄号作为训练舰的任务结束。
战时改装与参与
自1936年7月起,卡尔斯鲁厄号被重新分配给侦察部队,恢复了其原本的战斗任务。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卡尔斯鲁厄号正进行现代化改装,直到同年11月才准备好投入战斗。改装工作让舰船宽度增加了1.6米,装甲更加厚重,前后桅杆经过改进,船体和设备得到了加强。
在1940年4月,卡尔斯鲁厄号参加了入侵挪威的“威悉演习”行动,成为纳粹德国海军第四大队的旗舰,负责带领鱼雷艇和快艇运送部队进行登陆作战。虽然舰员大多是缺乏经验的新兵,但卡尔斯鲁厄号依然顺利完成了任务。
然而,在4月9日返航途中,卡尔斯鲁厄号遭到英国潜艇的鱼雷袭击,导致严重损伤,失去了两台发动机、电气系统、舵和舱底泵的功能,造成13名船员丧生。尽管船员尽力进行修复,但舰船最终无法返回港口,只能由一艘护航的鱼雷艇将其凿沉,剩余船员成功撤离。
沉没与发现
卡尔斯鲁厄号沉没后,其沉船位置一直没有被发现。直到2017年,一艘沉船在克里斯蒂安桑东南11海里的海域被发现,深度为490米,距离挪威和丹麦之间铺设的海底电缆仅约15米。2020年7月,通过潜水机器人对该沉船进行检查,确认这就是卡尔斯鲁厄号的残骸。沉船位置距海岸约13海里,距离历史记录的沉没地点大约10海里。
卡尔斯鲁厄号的沉没,标志着这艘曾为德国海军骄傲的舰艇的最终消失,也让这段历史进入了尘封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