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之初,蒙古势力虽退居草原,却依旧是明朝的心腹大患。为稳固统治,朱元璋与朱棣两代帝王多次发动大规模北伐。在明军的持续打击下,蒙古实力锐减,内部陷入混乱,往昔的强盛之势一去不返。
直至明朝中期,达延汗横空出世,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与军事智慧,结束了蒙古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再度统一。为更好地管理广袤疆土,达延汗将蒙古划分为左右翼两大阵营,共下辖六个万户,并采用分封制,将土地和民众分封给各部贵族。
然而,随着达延汗的离世,曾经被其强力压制的矛盾再次爆发。蒙古大汗的权威如日落西山般迅速衰落,对各部的掌控力大不如前。进入17世纪初,蒙古再度陷入分崩离析的困局。各部为争夺资源、牧场与人口,纷争不断,往昔的团结统一景象已然成为遥远的回忆。
这种分裂局面不仅削弱了蒙古自身的力量,也深刻影响了后续蒙古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日后内蒙古与外蒙古的分化埋下了隐患。
当时,蒙古大汗林丹汗试图重新统一蒙古,却触动了其他部族世袭贵族的利益。与察哈尔部不和的科尔沁部为保自身,投靠已崛起的清朝,其所在的通辽地区成为清朝领土。林丹汗西进,而右翼蒙古诸部担心被兼并,也投降清朝。
1634年,皇太极击败林丹汗,林丹汗逃至青海病死,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国灭亡,皇太极被内蒙古地区的蒙古诸部拥立为蒙古大汗,清朝在内蒙古确立统治,还将蒙古诸部改编为旗,实行旗长制,保障了人口和游牧产业稳定,也让蒙古贵族保住了利益。
达延汗去世后,喀尔喀部分裂,一部分南迁与其他部族投降清朝,留在内蒙古;另一部分占据外蒙古,称喀尔喀蒙古,清朝崛起时,他们未投降,而是成为清朝附属国。
康熙年间,噶尔丹企图以准噶尔部为基础重建大蒙古国,1688年,在俄国军事援助下,噶尔丹东征外蒙古的土谢图汗、车臣汗、扎萨克图汗获胜,并追击至距北京仅700里的乌兰布通。外蒙古大汗战败后南下投奔清朝。
康熙时期,噶尔丹在俄国军事支持下野心膨胀,悍然举兵东征外蒙古。土谢图汗等部难以抵挡,一路溃败,噶尔丹甚至追击至距北京仅700里的乌兰布通,京城震动。康熙深知,若要确保北京安全,维护与内蒙古的盟友关系,必须击败噶尔丹。
于是,他任命裕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与自己兵分三路出击。经激战,噶尔丹大败而逃。战后,外蒙古诸部为求生存,权衡利弊后,王公贵族们选择向清朝投降。康熙遂与他们订立盟约,划分牧场、设立盟旗,还拨款拨粮予以供养。
清朝时,内蒙古作为清朝入关前的重要根据地,与清朝联系紧密;外蒙古作为附属国,在面临危机时才接受清朝直接统治,双方利益捆绑不深,这是蒙古分裂的政治因素。清朝中期后,经济与社会因素加剧了内外蒙古的裂痕。
乾隆末年,清朝人口大增,华北汉人大量迁徙至内蒙古定居。同时,清朝大力推广黄教,大量蒙古男性出家为喇嘛,汉人在寺庙周边开荒。晋商也进入内蒙古交易,促使大量城镇兴起,这为后来设立察哈尔省、热河省、绥远省奠定基础。而外蒙古因地理位置偏远,汉人移民少,仍保留古老游牧习俗,与清朝离心力增强。
1912年清朝灭亡,在沙俄领事策划下,外蒙古宣布独立,驱逐办事大臣和衙门官员。1919年徐树铮虽收复外蒙古,但主要因俄国在一战中受创且忙于国内革命无暇东顾。1924年,苏联扶持外蒙古独立建国,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5年,同盟国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签订《雅尔塔协定》,规定维持外蒙古现状,国民政府为换取苏联出兵东北及支持,同意外蒙古公投。
内蒙古历经四百余年的历史变迁。政治上,清朝时外蒙古与中央的利益关联就不够深切;经济上,内蒙古因汉人涌入,经济模式改变,外蒙古却守着传统游牧经济,差距渐显;社会层面,二者发展也大相径庭,种种分歧,致使外蒙古走向独立。历史蒙古历史回眸
文本来源:@温伯陵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