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是志愿军第九兵团的重大痛楚。由于缺乏足够的御寒装备,许多指战员在严寒中英勇牺牲,甚至在非战斗情况下的死亡人数,超过了战斗中的伤亡。正因如此,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受到了广泛的讨论与指责。
最初,中央曾考虑让宋时轮带领第九兵团撤回国内休整,但宋时轮坚决要求继续留在朝鲜,打一个翻身仗。被他的决心和热情打动,组织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第五次战役中,恢复了元气的宋时轮再次带领第九兵团投入战斗。作为三野的精锐部队,他们吸取了之前的教训,进攻表现非常出色,成为了三大参战兵团中的佼佼者。
然而,后勤一直是困扰志愿军的最大难题。因为物资不足,第九兵团不得不选择后撤。宋时轮心中暗叹一声“可惜”。更糟糕的是,这时美军改变了战术,一支迅猛的突击力量直接插到了第九兵团的后方,意图一举消灭这支部队。
这次的危机比长津湖更为严重。幸运的是,曾经质疑过宋时轮的58师师长黄朝天,挺身而出,在华川坚决阻击敌军,为第九兵团的大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撤退时间。得知这一消息后,宋时轮感慨万千,忍不住拍案称赞:“好!好!好!”
初战失利,临时调整,宋兵团立功
在第五次战役发起之前,志愿军总部对战局持乐观态度。第三兵团和十九兵团作为新鲜力量刚刚进入朝鲜,第九兵团则在补充完毕后准备“雪耻”。因此,彭老总在兵团级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宏大的作战目标——消灭美军的五个师,包括美军第3师、第24师、第25师。
虽然大多数有过与美军交战经验的指挥官认为这个目标过于激进,但第三兵团指挥官王近山却豪言壮语:“我们一定能消灭一个美军师,活捉5000名美军俘虏!”这个大胆的表态让彭老总非常高兴,于是决定让第三兵团担任主攻,并由第九兵团和十九兵团从两翼配合。
4月22日,战斗正式开始。第三兵团的计划是用一夜的时间歼灭敌人的土耳其旅,随后包围并消灭美军的第三师,再与其他兵团协同消灭美军的第24师和第25师。
然而,第三兵团的战斗并不顺利。第一晚,他们仅歼灭了土耳其旅的300余人,第二天由于担心美军空袭,他们选择撤退,导致敌军也撤退了。这种没有坚守阵地的战术让第三兵团非常困惑,结果只得继续追击。
接下来的战斗进展缓慢,几乎是一路追击一路爆炸,直到4月29日,第三兵团不仅未能完成歼敌五个师的任务,反而自身伤亡比敌人还要多。看到这一局面,彭老总及时调整了战略:由杨得志兵团吸引美军注意力,王近山兵团从中间突破,主攻任务交给宋时轮兵团和朝鲜人民军,重点攻击南朝鲜军的防线。
这一调整取得了显著效果,南朝鲜第三军团迅速崩溃,志愿军获得了大量装备补充。经过一系列战斗,宋时轮带领第九兵团南推,几乎没有任何敌人能阻挡他们的脚步。第九兵团的31师91团甚至打到了三七线以南的下珍富里。第五次战役中,第九兵团的战果是最为显著的。
然而,随着战线推进,志愿军的后勤却逐渐陷入困境。部队粮草紧缺,许多士兵甚至开始啃食树皮和草根,只能等待命令继续前进。物资无法送达,彭老总无奈地宣布:“春季攻势到此结束”,并命令各部队撤回三八线以北休整。然而,这时真正的危机悄然逼近。
美军反攻,华川险些沦陷
自从李奇微接任美军指挥官后,美军便察觉到志愿军的后勤薄弱,开始总结“礼拜攻势”。美军迅速发动反攻,特别是在东线,向春川和华川方向进发,企图打破志愿军的防线并切断其东西联系。
5月27日,美军第17团迅速占领华川,这对于正在撤退的第九兵团和朝鲜人民军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华川是志愿军东线的重要后勤中心,如果被敌军占领,第九兵团和朝鲜人民军将面临被包围的危险。
华川的失陷几乎意味着东线崩溃,而美军的包围圈一旦成型,志愿军的后续部队将遭遇灭顶之灾。此时,危急时刻,黄朝天率领的58师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了整个东线。
黄朝天的英勇决定
58师师长黄朝天得知华川失陷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决定带领部队返回,与美军展开殊死搏斗。虽然部队人数不足,物资紧缺,但他深知如果不坚守华川,第九兵团和朝鲜人民军的生命将会受到威胁。
经过艰苦的战斗,58师成功反击,占领了华川,为其他部队提供了宝贵的撤退时间。黄朝天和58师的坚守,不仅挽救了整个东线的局势,也使得美军的进攻进展缓慢,最终在6月6日,志愿军的60师接替了防守任务,美军唯一能够取得胜利的机会就此破灭。
黄朝天的勇敢决断,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段传奇。他和58师的英勇表现也得到了彭老总和宋时轮的高度赞扬,被誉为“作风硬朗、能打硬仗”的优秀部队。
这一场华川阻击战,尽管鲜为人知,但它在战略层面上的重要性无可比拟,甚至超过了铁原阻击战。如果没有58师的英勇抵抗,东线很可能会崩溃,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