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俄罗斯罗斯托夫机场的停机坪上,身着俄军迷彩的古巴士兵正与俄军军官交接装备。这批从加勒比海远道而来的精锐,是俄古军事合作协议生效后抵达的第八批援军。截至当月中旬,已有8000名古巴士兵进入乌东战场,而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在“为生存而战”的民间叙事与“战略协作”的官方表述背后,古巴士兵的参战选择,实则是经济困局、历史传承、地缘博弈与军事诉求交织的必然结果。
对普通古巴士兵而言,参战的核心驱动力是难以抗拒的经济诱惑。美国对古巴63年的持续封锁,已造成累计超1706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24至2025年度的损失就达75.56亿美元。在物资匮乏的古巴,普通民众月薪仅20至277美元,一双拖鞋售价折合人民币70多元,基本生活用品长期短缺。而俄罗斯开出的每月2000美元薪酬,相当于古巴平均月薪的100倍,一年的收入足以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这种悬殊的收入差距,让参战成为一场“以命博钱”的生存豪赌。尽管已有40余名古巴士兵阵亡,但对走投无路的民众而言,战场回报仍是国内难以企及的机会。正如乌克兰情报部门观察到的,这些士兵并非职业雇佣兵,更多是被经济压力推向战场的普通人——他们中既有刚退伍的青年,也有拖家带口的中年人,都希望用短暂的风险换取长期的生存保障。
古巴政府的默许与推动,本质是“以兵力换资源”的战略交易。受封锁影响,古巴面临严重的能源短缺与电力危机,而俄罗斯通过协议提供100万吨原油援助,直接缓解了其能源压力。更关键的是,2.5万名士兵每年可为古巴带回约6亿美元外汇,这笔资金能用于购买工业设备、药品等急需物资,成为国家经济的“救命钱”。
安全领域的回报同样致命。协议中俄罗斯承诺的15亿美元军事援助,将用于升级古巴老旧的米格-29战机与S-300防空系统,还将帮助其建设导弹预警系统——这对长期受美国军事威胁的古巴而言,是比经济援助更迫切的安全保障。这种“兵力输出换安全赋能”的模式,精准契合了古巴的核心诉求。
古巴士兵参战并非偶然,而是其海外军事干预传统的延续。冷战时期,古巴就曾派遣5万大军远赴安哥拉参战,在15年战事中积累了丰富的阵地防御与游击战经验。这种“国际主义军事行动”的历史记忆,为当下的兵力输出提供了心理基础与舆论支撑。
更现实的是战术层面的高度适配。古巴军队数十年沿用苏式训练体系,从装备操作到指挥流程均与俄军无缝衔接,无需额外适应即可投入战场。其擅长的城市巷战与低空防御战术,恰好弥补了俄军偏重火力覆盖的短板。正如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所言,古巴士兵“能快速形成战斗力”,这种适配性让其成为俄军理想的兵源补充。
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古巴士兵是俄罗斯“全球牵制”战略的关键棋子。美国将拉美视为“后院”,却在援乌期间面临本土安全威胁——距佛罗里达仅90英里的古巴,在俄帮助下升级的防空系统可覆盖美南部空域,成为牵制美军的“前哨”。古巴则借与俄合作,强化了对美反制能力,打破西方孤立图谋。
这种协作形成了跨洲际的战略呼应:朝鲜提供工兵与弹药,古巴输出防空与防御兵力,俄罗斯则以技术和资源交换,构建起“反西方牵制走廊”。对古巴而言,参战不仅是生存选择,更是在国际舞台上重申“反霸权”立场的象征,延续了其冷战时期的战略定位。
从安哥拉的丛林到乌东的战壕,古巴士兵的足迹始终印刻着时代的烙印。他们既是美国长期封锁下的生存者,也是大国博弈中的参与者;既是为家庭谋生计的普通人,也是传承军事传统的战士。这场横跨大西洋的军事行动,终将以伤亡与财富的形式写入历史,但背后折射的经济困局与地缘逻辑,仍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