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到过一个关于秦国的预言。传说在秦献公时期,周朝的大臣太史儋曾对秦献公说过这样一段话:“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这段话意思是,周朝和秦国曾是一个整体,但在历史上分开了。五百年后,它们重新合并,而合并后的17年,便会有一个“霸王”出现,灭亡秦国。
这短短的一句话,不到30个字,却浓缩了秦国从建立到灭亡的整个历史轨迹,令人感到神奇。那么,秦国的兴衰真的如预言所言吗?
事实上,秦国的起源并不完全是“华夏”血统。它的祖先属于西戎一族,因此,秦国的人民长期被中原的其他国家视为“蛮夷”。不过,秦国的历史早在商朝时期就与华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秦国的先祖飞廉和恶来曾是商朝的名将,对商朝忠心耿耿,深受朝廷器重。随着周朝的建立,秦国的后代继续为周朝效力。恶来五世孙秦非子,因他所饲养的马匹优秀,协助商朝打胜仗,得到了周天子的封赏。由此,秦国的雏形开始建立,而秦非子成为了秦国的第一任君主,大约是在公元前905年。
不过,当时的秦国并不算一个独立的诸侯国,它是一个附庸国,地位并不高。直到一百多年后,发生了一件大事,让秦国正式成为了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即“烽火戏诸侯”事件。为了取悦宠妾褒姒,周幽王废除了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这种做法引发了诸侯的强烈反感。尽管大家勉强可以容忍,但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竟在全国各地点燃烽火,愚弄诸侯。这一行为彻底惹怒了各国诸侯。
最终,犬戎攻破了镐京,周幽王被杀,周朝的国君位置发生了更替,太子姬宜臼被迎立为新天子,即周平王。因为都城已经陷落,周平王迁都至洛邑,标志着东周时期的开始。在这一过程中,秦国的君主秦襄公忠诚地护卫周平王,因此,周平王也答应将秦国封为正式的诸侯国,这发生在公元前770年。这是秦国成为诸侯国的开端。
然而,秦国成为诸侯国的封地并不轻松。周平王把秦襄公的封地设在了犬戎侵袭的地区,秦国必须自行打败犬戎,才能收复这些土地。对此,秦襄公并没有退缩,他带领秦国上下全力以赴,最终成功收复了失地,甚至有所扩张。从此,秦国站稳了脚跟,成为西方最强的一个诸侯国。但与中原其他老牌诸侯国相比,秦国的综合实力仍显不足。毕竟秦国地处西戎蛮荒之地,发展相对滞后。
当时的秦国虽然地理上优势明显,但由于长期专注于防御外敌,未能内政发展,国力仍然相对薄弱。随着外部威胁的减弱,秦国内部也开始面临发展上的瓶颈,国家百废待兴。在这个关键时刻,秦穆公登基,毅然决然地提出了振兴秦国的计划。
而这个“振兴计划”的契机,正是与晋国的联姻。当时,秦穆公为了拉拢晋国,娶了晋献公的女儿穆姬为妻。这场联姻背后最重要的人物,并非穆姬,而是穆姬随身的一个奴隶——百里奚。百里奚虽然身份低微,但被秦穆公视为人才,他甚至不惜花费五张羊皮将百里奚赎回并任命为国政重臣。百里奚的智慧与远见为秦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国力迅速崛起。
在百里奚的辅佐下,秦国通过发展内政、巩固外交,逐渐崭露头角,甚至超越了不少中原老牌诸侯国。秦穆公也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然而,好景不长,秦穆公去世后,秦国迅速陷入了内乱,国力迅速衰退,直到春秋末期,战国时期开始。到了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更加激烈,外交逐渐不再是解决问题的主流,战争成为了唯一的决定性手段。
在这种局势下,秦国逐渐处于危险境地,所依赖的过去的辉煌不再有效。就在此时,前文提到的那则预言再次显得尤为关键,让秦献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秦献公开始积极进行政治改革。虽然他没有像后来的“六世之余烈”那样成名,但他为秦国做出的贡献,帮助国家恢复了元气。
秦献公的努力为秦国未来的复兴铺平了道路。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秦孝公继位,开始真正实现强国梦。而这个过程的核心人物,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改革家商鞅。秦孝公对商鞅的信任远远超过了当初秦穆公对百里奚的支持。商鞅推动了军事、法律、社会等各方面的重大改革,秦国的军事实力迅速提升,甚至超越了其他国家,逐渐成为强大的霸主。
经过商鞅的改革,秦国在军事上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最终在秦昭襄王时期,白起等名将为秦国的统一扫清了障碍。最终,秦国灭亡了周朝(公元前256年),将原本分裂的土地统一为一。尽管秦始皇后来统一六国,建立了强盛的秦朝,但在秦朝的历史上,预言中的“霸王”依旧应验。
这个“霸王”并非指秦始皇,而是项羽。项羽出生在公元前232年——也就是周朝灭亡后的17年。因此,预言的每个字似乎都应验了,秦国经历了500多年的兴衰,最终被项羽亲手推翻。
这则预言,难道真是太史儋的准确预见?或许司马迁的历史洞察力,让这段历史显得尤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