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五百年的春秋战国动荡后,百姓们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着有一个人能挺身而出,结束这场长久的混战,为苍生带来和平。这个命中注定的人,便是秦国的国君嬴政。可是,为什么最终是秦国统一了六国呢?
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秦国最初不过是一个偏远的小国,为什么能从众多强国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赢家呢?
回溯到周朝时期,当周武王攻打商朝时,商朝有一位名叫“恶来”的大将。恶来因罪行累累,周武王决定将其处死,但周武王并没有彻底铲除恶来一族。他的儿子非子幸存下来,凭借着为周天子养马的功劳,得到了封地,而这个封地便是秦国的祖地——西戎之地。这片土地靠近犬戎,后者常常威胁着秦国的安全。然而,非子带领着族人适应了艰苦的环境,并且逐渐壮大。
但直到公元前770年,秦国依旧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诸侯国,而只是周天子的附属国。那么,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这一年呢?因为在这一年,周朝发生了重大的变故。由于周幽王的昏庸,北方的蛮族直接攻破了周天子的都城,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秦国的国君秦襄公看到了一个机会。他带领秦军支援周天子,成功救出了周幽王的儿子,并护送他前往东都,建立了东周。凭借这次功劳,秦国从附属国晋升为正式的诸侯国。
当时,周朝的占卜师太史儋曾预言:“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这句话意思是,周天子与秦国最初是合在一起的,后来会分开,五百年后再度合并,十七年后将会有一位“霸王”崛起。若是这句话出自野史,人们大概不会太在意,但它确实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里,且在四个不同的传记中都被提到。这意味着,早在西周时期,已有预言者预测到秦国的命运,而这一预言竟与历史完全吻合。
太史儋所说的“合”与“分”指的是秦国作为周天子的附庸,后来通过秦襄公的功绩独立成为诸侯国,进入了战国时期。五百年后,秦国的强大终于使得它与周天子重新联系,而秦始皇最终统一六国,实现了“合二为一”。至于最后的“霸王”,他并非指秦始皇,而是西楚霸王项羽。巧合的是,东周灭亡与项羽的出生之间,正好相隔十七年,似乎印证了这一预言。
然而,秦国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春秋时期的秦国,地处边陲,根本无法想象有一天会统一六国。秦国的成功,离不开明君识人的眼光以及较少出现昏庸国君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秦国的崛起从一桩婚事开始——“秦晋之好”。秦穆公与晋献公的联姻,不仅是政治联姻,更为秦国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国士——百里奚。
百里奚原本是晋国的奴隶,他的国家被晋国灭掉后,他被迫流亡。经过一番波折,秦穆公用五张羊皮将百里奚赎回。百里奚的智慧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他首先着手教育百姓,认为只有使百姓明理,国家才有强盛的基础。与此同时,百里奚主张“东和西进”政策,即与晋国保持良好关系,以保障秦国东部的安全,同时向西扩展领土,争取更多资源。
百里奚的政策为秦国奠定了基础,而秦国的真正崛起则要归功于商鞅变法。没有百里奚的前期铺垫,商鞅的改革可能难以成功,但商鞅变法无疑是秦国崛起的发动机,推动了秦国的飞速强盛。即使商鞅最终被害死,变法依旧没有停止,秦国逐步超越了其他国家。
此后,秦国通过张仪的“连横”打破了六国的合纵,成功化解了外界的联合打压。尤其是白起的军事才能,屡次击败敌国,进一步巩固了秦国的地位。随着嬴政的登基,他除掉了吕不韦,重用李斯,开启了新的征程,秦国的统一大计已然成形。
总的来说,秦国能够崛起并最终统一六国,正是凭借了识人的智慧、改革的勇气以及高效的执行力。秦国的成功,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奋斗,但最终成就了历史的伟大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