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前,感谢您点击“关注”,这样您不仅能方便地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获得更好的参与体验,谢谢您的支持!
福建舰电磁弹射系统震撼亚洲,歼-35等战机腾空而起
9月22日,中国海军通过宣传片《远海有多远》,展示了一幅令人震撼的画面:福建舰上的歼-35隐身舰载机、歼-15T重型舰载机和空警-600预警机同时起飞,成功实现了电磁弹射“三连”。这一壮观的场面,不仅令亚洲其他国家震惊,也让越南网民感慨万千:如果没有中国的崛起,亚洲人对西方的优越感可能永远无法打破。
福建舰的这一操作,背后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技术成就。电磁弹射系统能够在几秒钟内将几十吨重的飞机加速至250公里每小时以上,并且精确控制推力的大小。如果推力不足,飞机无法升空;而推力过大,则可能对飞机造成损害。
此次福建舰电磁弹射的惊人之处在于,它成功支持了三种不同重量级的战机同时起飞:空警-600重28吨,歼-15T重33吨,而歼-35仅重20吨。这一技术突破,显示了中国电磁弹射系统在不同机型间的精准调控能力。美国海军协会网站也证实,福建舰是全球首艘在常规动力平台上实现多机型电磁弹射的航母,这一成就甚至超越了美国“福特”号核动力航母。
福建舰之所以能实现这一壮举,离不开一套完全自主研发的“中国芯”。其电磁弹射系统采用中压直流电力架构,与美国“福特”号的中压交流方案相比,能量利用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单次弹射的能耗降低了40%,机械结构也减少了70%,大大延长了维护周期。从核心组件直线电机、储能模块到脉冲发电机,所有部件都是100%国产化。尤其是储能模块,它的充电速度可与电动汽车的“兆瓦闪充”技术媲美,15分钟就能充满电,为高频次连续弹射提供动力支持。
电磁弹射技术的优势直接带来了战力提升。传统蒸汽弹射系统每次弹射间隔需45秒,且连续进行8次后需要充能,而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仅需20秒,极限出动架次可达到300次,比辽宁舰的滑跃起飞方式提升了3倍。
更为关键的是,电磁弹射能让舰载机以“满油满弹”状态起飞。比如,歼-15T通过滑跃起飞时,载弹量只能控制在5吨以内,作战半径仅为800公里;而现在,它可以搭载9吨弹药和充足燃油,作战半径扩展至1500公里,甚至能够携带四枚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进行远程打击任务。
美国《新闻周刊》在9月25日的报道中提到,尽管“福特”号航母服役已7年,仍未完成F-35C的电磁弹射测试,而中国的歼-35已经成为全球首型完成电磁弹射测试的隐身舰载机,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为0.01平方米,隐身性能优于F-35。这一成就背后,是中国在电磁弹射领域十多年持续的技术攻关,从2014年首次公开电磁弹射原理样机,到2025年实现实战化应用,十多年间中国走完了美国20年才能完成的技术发展之路。
福建舰的“三连弹射”背后,也验证了中国海军航母编队的“隐身-重战-预警”体系化作战能力。歼-35能够凭借低可探测性突破敌方防空网,其涡扇-19发动机支持超音速巡航,内置弹舱可携带8枚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歼-15T作为“火力担当”,可以执行远海打击任务,载弹量达到9吨,能够同时锁定30个目标;空警-600则作为“空中指挥所”,其数字阵列雷达能探测到650公里外的目标,提前400公里发现敌方隐身目标,并通过数据链引导战机实施打击。
这三种机型的协同作战模式已经在模拟训练中得到了验证,空警-600发现目标后,会把目标数据传递给歼-35和歼-15T,歼-35先行突破敌方防空网摧毁雷达,歼-15T随后跟进精确打击,整个流程不超过8分钟。
这种作战体系使福建舰的作战半径可以覆盖西太平洋第二岛链,成为中国海军“远海防卫”战略的重要支柱。美国退役舰长卡尔·舒斯特表示,福建舰的服役将改变西太平洋的军力平衡,让中国海军具备与美军正面抗衡的能力。
福建舰的技术突破,不仅在军事领域引起了广泛讨论,也引发了海外舆论的震动。从9月27日起,福建舰相关视频在越南社交平台的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评论“要没中国,亚洲人见白人都得低头”获得超过20万点赞。这句评论深刻反映了许多亚洲国家的心声——在近代历史中,西方通过技术垄断推行霸权,航母、弹射器等核心技术成为亚洲国家的“禁区”,要么只能高价购买二手设备,要么只能在技术封锁中挣扎。
印度的“维克兰特”号航母,尽管历时13年建造,却依然没有配备弹射器,只能依赖俄罗斯二手的米格-29K舰载机。日本的“出云”级舰艇,尽管被视为准航母,但没有固定翼舰载机。而韩国的“轻型航母”计划,依然无法自主解决弹射器和舰载机的问题。技术上的差距不仅带来了军事上的劣势,也使得这些国家在国际海洋规则制定中失去了话语权。
中国的技术突破打破了这一局面。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证明,非西方国家同样能够掌握顶尖技术,无需依赖西方的技术体系。越南网友在评论中进一步指出,“中国没有走‘引进-模仿’的老路,而是自己开辟了新路,这让整个亚洲都抬得起头。”这种认识在东南亚国家引起了广泛共鸣,马来西亚《星报》也在9月30日的评论中称,福建舰不仅具有军事意义,它标志着“亚洲技术自信时代的到来”。
福建舰的“三连弹射”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转型的过程。从2012年辽宁舰入列以来,中国航母技术经过了13年的快速发展:2012年掌握航母改装技术,2019年实现国产滑跃航母的自主建造,2025年突破电磁弹射核心技术。这一跨越式的发展,得益于每年超过3000亿元的国防科技投入,以及近百万科研人员的努力。
福建舰的技术突破还开始产生“溢出效应”。福建舰的中压直流电力系统技术正在应用于新能源电网建设,未来有望实现“1分钟充满电动汽车”的民用突破;而电磁弹射的直线电机技术,已经转化为高速磁悬浮列车的驱动模块,并成功进行了时速超过600公里的试验。这种“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将国防科技的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形成了“军事需求促进技术突破,技术突破反哺民用经济”的良性循环。
截至10月8日,福建舰的海试仍在继续,后续将进行编队协同、实弹射击等测试。自9月22日的“弹射惊雷”事件以来,中国海军已经迈入了全球航母技术的前沿,这不仅让中国海军具备了与世界先进海军正面较量的能力,也在亚洲范围内激起了深刻的观念变革——正如越南网友所说,当中国能够用自主技术打造世界顶尖航母时,西方在亚洲的技术优越感正在被中国的实力逐步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