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降温翻出羽绒服,突然就琢磨起一个事儿 —— 古代没棉被,冬天不得冻得打哆嗦?后来查了点资料才发现,咱老祖宗的抗冻招儿可比想象中妙多了,宋朝前尤其离不开纸衣和汤婆子这俩宝贝。
先说这纸衣,刚听说时我还犯嘀咕:纸做的衣服?一撕就破,咋御寒啊?其实真不是咱现在写字的薄纸。宋朝人特爱用楮树皮造纸做衣服,这树皮纸韧劲足,耐磨得很。而且做的时候讲究多了,得先把纸用胡桃、乳香煮一遍,要么就蒸熟,这样处理完的纸又软又结实。我看到记载说,还有专门的手艺人把纸卷在箭杆上反复揉搓,弄软了再裁剪缝补,有的还会加层衬里,看着跟布袄没两样。
山居的道士和和尚最爱穿这玩意儿,说是不穿 “蚕口衣”,算一种修行。后来士大夫也跟着穿,觉得洁白轻软的样子特清雅。你别说,这思路真绝了,既省钱又保暖,比粗糙的麻布强多了。不过我猜下雨天肯定不敢穿,纸一泡水不就废了?估计古人冬天也得盼着晴天出门。
再讲汤婆子,这玩意儿简直是古代版热水袋,但比热水袋精致多了。大多是铜或锡做的圆壶,往里面灌上沸水,塞被窝里能暖一整晚。我老家现在还有类似的锡壶,奶奶说以前冬天全靠它,就是灌开水的时候得小心烫手。听说隋炀帝当年南巡,受不了南方的湿冷,特意让人做了这物件,后来宫里嫔妃都当成宝贝。想想在没有暖气的古代,睡前把汤婆子塞进被窝,脚一碰到那暖乎乎的壶身,得多舒坦啊。
除了这俩,还有熏笼也挺有意思。就是个竹编的小笼子,放火炉上熏衣服,烤得衣物带着炭火和香草的味道,穿身上都是暖的。跟现在的暖风机比,这股子烟火气反倒更亲切。不过普通人家估计用不起,还是纸衣更实在。
其实唐朝就有纸衣了,佛教兴盛后,僧侣们觉得穿丝帛要杀蚕,干脆改穿纸衣,反倒把这手艺推得更普及了。直到后来棉花慢慢多起来,纸衣才渐渐没人穿了。现在想想,要是搁宋朝,冬天穿件浸过乳香的纸衣,怀里揣个手炉,脚边放个汤婆子,也未必比现在差多少。
真的,老祖宗的智慧太让人佩服了。没有高科技,就靠着对材料的琢磨,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那些看似简陋的物件,藏着多少过冬的学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