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夫和陈立夫这对兄弟在国民党旧中国的20多年里,一直是蒋介石极为倚重的亲信。然而,陈果夫的早年并不顺利,他在南京陆军第四中学读书时,因辛亥革命的爆发未能完成学业。尽管如此,作为国民党CC派的领导人,他晚年却陷入困境,甚至无法支付医疗费用,最终生活凄凉,连病都看不起。
作为党政高层的陈果夫,生活却异常简朴。他家中没有奢华的家具,也没有珍贵的摆设。平日里,除了接待宾客,他和秘书、司机常常一起共进简朴的四菜一汤,饭菜虽简单却不失温暖。外出时,他只有一辆小汽车,随行只有一个司机和一个副官。由于长期患病,陈果夫经常咳嗽、吐痰,为了保持卫生,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特制的小痰盂,讲演时便放在讲台上,随时吐痰,处理完后又装进衣袋。
尽管有着显赫的政治背景,陈果夫与银行的关系却十分淡漠。他曾担任国民党财务委员会的负责人,但他只拿固定的薪水,并没有其他收入。从1931年起,他再没有从事过任何生意。最初生活还算过得去,但由于患上肺痨,所有积蓄都花在了治疗上。
1950年8月,蒋介石开始将陈果夫逐出权力核心,陈果夫失去了权力,成为了一个“光杆司令”。此时,他的经济状况陷入困境,肺结核的治疗需要大额费用,而他既没有财产,也没有曾经的地位,医疗费用完全依赖朋友的资助。
在此困境下,陈果夫向“农民银行”求助,借了一辆小车用于治疗。虽然银行已撤销,但车子仍然可以使用,但油费却需要自付。面对“有车无油”的窘境,陈果夫不得不向老朋友、交通银行行长赵建华求助。他写信请求,自己多年没有领取兼职的车马费,希望银行能补发这些费用,以解决眼前的困难。赵建华收到信后,立刻向蒋介石报告。蒋介石感到震惊,便拨款5000银元,帮助陈果夫渡过难关。
尽管生活艰难,陈果夫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悲观。有人建议他出国治疗,他却回应道:“没钱”。他说:“我从来不装穷,也不装阔,我的一切都是从平淡中过去,苦时不觉得苦。”他的一生,虽然外界对他有过指责、讽刺甚至嘲笑,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1951年8月25日,陈果夫因病去世,蒋介石得知后,亲自到殡仪馆吊唁,并题词“痛失元良”。尽管他将陈果夫排除在国民党权力中心,但对其为人依然是认同的。陈果夫逝世后,台正中书局出版了他的文集《陈果夫先生全集》,集结了他一生的写作成果。尽管陈果夫未曾接受高等教育,也未曾出国深造,他依然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创作。他不仅撰写了大量的政治文章,还创作了小说、电影剧本和歌曲,总计创作了10部电影剧本和40多首歌曲。
正因如此,胡适曾评论陈果夫:“中国近代史上,不学无术的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