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辽沈战役的第一阶段——锦州攻坚战,攻下这座城市必须同时进行攻城和打击敌人增援。打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如果不能及时阻止敌人的增援,攻城的部队将面临敌人的夹击,进退两难。
因此,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就显得尤为关键,这两场战斗成为了解放战争中三大重要的阻击战之一。其中,塔山阻击战的战斗更加激烈,从指挥员的部署就可以看出。
首先,指挥总部将王牌部队——第一纵队作为总预备队,驻扎在高桥一带。这一地区位于锦州与塔山之间,任何一方需要增援时,第一纵队可以迅速赶到支援。
其次,为了确保信息畅通,总部还派遣了“监军”苏静前往第四纵队指挥部,他带着电台与总指挥部保持直接联系,确保战况随时反馈。由于第四纵队的上级指挥部并非总指挥部,而是第二前线指挥所,所以这种直接联系格外重要。
再者,总部调动了第四纵队的副司令员胡奇才亲自前往前线指挥。胡奇才直接坐镇在塔山一线,确保战斗指挥不偏离。
塔山与黑山、大虎山相比,并没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虽然名字里带有“山”,但实际上塔山不过是一个高低起伏的土堆,根本无法有效抵挡敌人的进攻。敌人只要绕行,就能轻松避开防线。因此,胡奇才指挥的部队选择将防线设置在塔山脚下。由于没有险要地形,防线薄弱,部队只能通过挖掘工事来增强防御,但即便如此,在敌人的重炮轰击下,这些工事也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
在塔山的防线上,胡奇才副司令员的作用至关重要。虽然司令员吴克华在后方指挥,负责协调三个师的战斗情况,但真正坐镇塔山的战斗指挥是胡奇才。敌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从海上和陆地同时发射炮弹,兵力远超我方,采取轮番进攻的战术。敌军先用飞机、舰炮和地炮进行狂轰滥炸,随后步兵分梯队进攻。面对敌人的炮火,我军躲在掩体中,待敌人逼近时,部队突然反击,伤亡相对较小,但敌人却付出了沉重代价。
最终,塔山一线的阻击任务成功完成,12师的全体指战员受到了总部的嘉奖。
随着锦州的解放,塔山防线上的敌人开始撤退。第四纵队和第十一纵队并没有立刻撤离阵地,而是保持防御,以防敌人反扑。在此期间,主力部队展开了第二阶段的战役,围歼廖耀湘兵团。多个纵队如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和第九纵队继续追击敌人,猛烈进攻。
随着辽西战役的胜利和沈阳的解放,第四纵队和第十一纵队作为先遣兵团,向华北挺进,与华北的部队联合,对傅作义部进行围剿。尽管如此,胡奇才并未随部队进入关内,而是留在东北休养。许多人并不知道,胡奇才的身体一直不好,而他曾是第四纵队的司令员。
第四纵队成立时,吴克华担任司令员,胡奇才为副司令。沙岭战斗后,吴克华因战斗失利离开,而胡奇才接替了司令员的位置,韩先楚则成为副司令。胡奇才与韩先楚共同指挥第四纵队,带领部队取得了一些重要胜利,如鞍海战役、新开岭战役、梅河口战役以及四包临江战役等。尽管许多战斗是由韩先楚直接指挥,但胡奇才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胡奇才身体状况不佳,时常需要到后方休养。在秋季攻势期间,韩先楚被调任第三纵队司令,吴克华再次被调回担任第四纵队司令。对于自己从司令员降为副司令员,胡奇才虽然心中有些许不快,但始终服从大局,并积极配合吴克华在塔山的指挥工作。
许多人认为胡奇才被授予中将军衔是因为得到照顾,但实际上,这并非单纯的照顾。解放战争后,东野将多个独立师编入了12个纵队,每个纵队下辖约四个师,每个师约有一万多人。相比其他军队,东野的军队规模较大,因此军长和副军长的级别相对较高。胡奇才作为副军长,后来被授予中将军衔,这完全是基于他在战斗中的表现与贡献,完全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