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老的道理从未改变。
自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开始对解放区全面进攻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军官兵对这种做法产生了反感,并选择投向人民一方。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国民党军队中有上千名将领起义,给国民党的统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这些起义的将领,大多在之后转投其他领域,一部分则被解放军重用。例如,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等人,原本只是国军中的中将,转入新中国后被提升为上将。此外,还有三位原本在国军中是中将,但在解放军中仍然被授予中将的将领,他们分别是——
1. “西北军”的孔从洲
孔从洲,1906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8岁时便投身杨虎城麾下,展现出不凡的能力。1936年,孔从洲已经是杨虎城的心腹,担任警备第2旅旅长。当年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的西安事变,孔从洲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奉命负责控制蒋介石在西安城内的军警力量,为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贡献。尽管杨虎城被迫前往海外考察,但孔从洲依然留在38军,并在此军中担任重要职务。
然而,随着蒋介石将黄埔军校的张耀明调任38军军长,蒋介石开始压缩西北军的影响力,这让孔从洲深感不满。尤其是1945年,38军的17师甚至爆发了起义,孔从洲当时虽然还在犹豫,但最终在1946年5月完全决定起义,率部投向人民阵营。
孔从洲所领导的部队后来组成了西北民主联军38军,他担任军长,并随陈谢兵团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在炮兵系统工作,积极为兵种建设做贡献,最终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有趣的是,孔从洲的儿子孔令华娶了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因此他和毛主席也有着亲家关系。有人曾建议他可以借此关系谋取一些利益,但孔从洲却坚定地回绝了:“我不能沾亲家翁的光!”
1991年6月7日,孔从洲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
2. “滇军”的曾泽生
曾泽生,1902年生于云南永善,早年在云南讲武堂、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后回到滇军投身抗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滇军参与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多次重要战役。凭借战功,1944年升任军长。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却在昆明发动兵变,软禁了滇军的领导人龙云。为了削弱滇军的实力,蒋介石将60军调往东北,蒋对“杂牌军”的不信任逐渐让曾泽生对国民政府产生了疑虑。1948年,曾泽生所在的60军被困在长春,并面临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中共的李峥先等人向他伸出了援手,建议他起义。
曾泽生考虑到自己麾下的士兵都是云南人,必须对他们的生命负责,也意识到国民党对“杂牌”军的歧视,最终决定起义。1948年10月17日,60军与解放军成功交换防务,长春宣告解放。这是国民党军队中的首次整军起义,极大地影响了双方的士气和军心。
之后,60军被改编为解放军50军,曾泽生继续担任军长,领导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屡立战功。1955年,曾泽生被授予中将军衔,并因在朝鲜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3. “新黄埔”的韩练成
韩练成,1909年出生于甘肃固原,早年曾在冯玉祥麾下任职。中原大战期间,韩练成曾以极大的勇气救下了蒋介石的性命。蒋介石对他的忠诚非常感激,亲自为他下令:“忠勇可嘉,以后你也是黄埔军校的学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韩练成被任命为第46军副军长兼170师师长等职。尽管职务不断上升,但韩练成对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感到失望,心里更向往共产党的理念。经过与周恩来的秘密接触,他开始为共产党提供情报,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莱芜战役中,韩练成秘密协助解放军消灭了敌方5万余人。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份不被暴露,他主动要求再次回到国民党阵营,并继续获取情报。直到1948年,国民党高层终于发现他与共产党有联系,韩练成被迫转赴解放区。毛主席亲自迎接了他,并表示:“蒋委员长身边有你,我这个指挥部不仅能指挥解放军,也能调动蒋介石的大军!”
1955年,韩练成被授予中将军衔,1984年病逝于北京。
这三位起义将领的故事,展示了他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卓越贡献,也揭示了许多国军将领对当时国民政府腐败和失信的深刻不满。尽管他们在国民党中有着显赫的地位,但他们最终选择投身人民阵营,坚守了自己的信念,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