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日本通过日俄战争获得胜利,一举成为世界军事强国。虽然这场胜利带来了国际地位的提升,却也把日本推向了军国主义的深渊,带来了一系列无法挽回的后果。战后的日本,许多人已经意识到,“过于干净的胜利,反而可能是最危险的。”
在19世纪中叶之前,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岛国,但1853年美国的“黑船”事件迫使日本打开国门。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天皇亲政,全面推进现代化。核心目标是“富国强兵”,即通过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建立强大的国防体系。日本引进西方技术,普及铁路、工厂,并模仿德国的军事体制,迅速建立起现代化军队。到19世纪末,陆军已超过百万,海军在东亚也能与列强抗衡。
1894年,日本主动挑起甲午战争,成功击败清朝,获得台湾和澎湖等地的控制权。然而,由于三国干涉,日方被迫放弃辽东半岛,引发了国内强烈的不满情绪。这种“胜而不爽”的情绪成为日后日俄战争的催化剂。
仅仅三十年,日本就从一个农业国发展成能与欧洲列强抗衡的军事强国。那时,政治体制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军部、政府和天皇紧密合作,决策效率很高,但也埋下了极端化的隐患。1904年2月,日军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突袭了俄国的旅顺舰队,拉开了日俄战争的序幕。战争不仅仅是军事冲突,更是全社会的动员,政府、天皇、民众和军队都紧密协作,目标是彻底击败俄国,展示亚洲崛起的力量。
战争过程中,日军在旅顺战役和奉天会战中伤亡惨重,尤其是旅顺战役,日军伤亡超过五万人,代价极为惨痛。1905年5月的对马海峡海战则是日本海军的巅峰时刻,几乎全歼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确立了东亚海域的控制权。
这场战争并非日本单打独斗。日本与英国签署了《日英同盟》,得到了英国的外交支持,使得俄国无法从欧洲寻求援助。由于财政紧张,日本不得不向英美多次借款,战争总耗资超过20亿日元,是当时日本GDP的数十倍。战争的最终结果是日本在战略上获胜:1905年9月,俄国与日本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权,并将南库页岛割让给日本,同时日本获得辽东半岛的租借权。然而,未能获得战争赔款引发了国内的不满,东京爆发了“日比谷骚乱”。
战争几乎耗尽了日本的所有资源,也使得日本陷入了无路可退的境地——既然通过战争崛起,就只能通过战争维持地位。日俄战争后,国际社会首次正视日本作为非西方强国的崛起。但日本国内,战争胜利并未带来和平与安定。民众因未获赔款而愤怒,政府信誉受损,而军方却成为了社会的崇拜对象。指挥官乃木希典因失去儿子而自责,最终与妻子自杀,成为象征性事件。
战争后,军方开始深度介入政治,军部的影响力超出了宪政框架,甚至可以左右内阁。军部的政治权力为日后的侵略扩张提供了合法化的依据。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偷袭珍珠港,日本的军国主义进入了不归路。
虽然战争使日本打开了海外市场,但国内财政赤字严重,为了偿还外债并维持军备开支,日本加快了对外扩张。这种“军事-经济-扩张”的恶性循环,使得战争并未缓解经济压力,反而加剧了国家的困境。
日俄战争并未让日本变得更强大,而是让其陷入了长期的军国主义泥潭。民众在战争中学会了服从和牺牲,军方则获得了绝对的话语权。日俄战争成为日本走向灾难的起点,胜利并未带来稳定,反而是未来困境的开始。
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在战争中彻底战败,原子弹轰炸了广岛、长崎,东京成废墟,国家经济崩溃。曾依靠战争崛起的日本最终也被战争摧毁。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走上了误入歧途的道路,最终将整个亚洲拖入了深重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