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果当时有一点点不同的选择,历史就可能会被完全改写。李建成的五大心腹,如果其中任何一位在场,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实际上,如果李建成成功杀了李世民,唐朝之后的历史,甚至整个中国的未来,可能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李渊建立唐朝后,太子的位置空了出来。当时,李渊有两个儿子可以继承:李建成和李世民。李渊很清楚,李世民不仅能力出众,而且比李建成强得多。但最后,李渊还是决定让长子李建成继承太子之位,因为在古代,长子通常是优先选择。为了平衡李世民,李渊也给了他很多军事权力,这为两人后来的竞争埋下了伏笔。
李世民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处理事务上,表现都非常出色,这让他的威望逐渐超过了李建成。而李建成作为太子,基本不再参与战争,因此他与李世民的差距也逐渐拉大。这使得李建成心中不平,他开始限制李世民的行动,两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李渊看着两个儿子争斗,虽然他非常看好李世民,却还是站在了支持长子的立场上。对于李世民来说,这一时期是他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候,因为他不仅要面对父亲的冷落,还要忍受哥哥的打压。尽管如此,李世民依然有一批忠诚且能干的部下支持他,正是这些人的支持,让李世民能够在最后逆袭。
终于,李世民决定采取行动,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迅速在玄武门发动了对李建成及其党羽的突然袭击,结果李建成被杀。事实上,李建成的五大心腹当时并不在场,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关键原因。
李建成之所以失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低估了李世民的果断和决心。当时,李建成的兵力远远超过李世民,如果硬拼,李世民的胜算微乎其微。但李世民选择了在玄武门发动突然袭击,而这一举动令所有人措手不及,包括李建成的心腹。
李建成的五大心腹,如果在场,或许结局就会不同。第一个就是罗艺,他是李建成最信任的将领之一。虽然罗艺曾与李世民有过不小的冲突,但李世民一直没有杀他,反而一直器重他。不过,罗艺在李建成死后反叛,最后被杀。第二位是李瑗,他是李渊的堂侄,原本支持李建成,但当李建成死后,他也起兵反叛,结果被杀。
接下来的三位心腹分别是冯立、韦挺和王珪。冯立是一个忠诚的将领,他为李建成报仇,而不是为了自己。当李建成死后,他还带着兵力反抗,最后被李世民宽容留下。而韦挺,虽然是李建成的人,但他后来被李世民重用,直到因一封可疑的信件被怀疑并被贬职,最终死于职务。王珪则是一个名门之后,李建成也非常器重他。李世民当上帝后,王珪不仅得到重用,甚至还与李世民的女儿联姻。
这五大心腹的结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权力斗争中,选对主子至关重要。如果李建成胜出,或许他们都能有更好的命运。但李世民最终胜利,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因此得到了重用和安置。
总的来说,李建成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他没有及时采取行动,更多的还是因为他没有料到自己的亲信竟会缺席,且未能阻止李世民的反击。玄武门之变,虽然仅仅是改变了一个太子的位置,但它的影响却深远地改变了整个唐朝,甚至中国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