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建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西部和北部地区的稳定。早在1635年,漠南蒙古就向清朝表示了臣服。到1688年,漠北蒙古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唯一不太愿意臣服的是漠西蒙古。即使他们表示臣服,也只是敷衍了事,并没有真正认同清朝的统治。为了处理漠西蒙古的问题,清朝花费了整整80年的时间,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都全力以赴地进行西征,几乎把这项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做。
漠西蒙古,或称瓦剌(又名卫拉特),是一个大家较为熟悉的名字。提到瓦剌,许多人会想到明朝的英宗朱祁镇,这个瓦剌正是当年俘虏英宗的那个瓦剌。瓦剌在明末清初的分部包括准噶尔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和土尔扈特部,被统称为“瓦剌四部”。其中,和硕特部最为强大,因此和硕特的汗王多年来一直是瓦剌四部的盟主。
在1640年左右,和硕特汗的固始汗一度统一了青藏高原,显示出强大的实力。然而,到了1646年,固始汗宣布归顺清朝。理论上,和硕特部的归顺应该意味着准噶尔部也跟着归顺,但在1676年,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却击败了和硕特汗国的鄂齐尔图汗,彻底改变了瓦剌四部的格局,准噶尔部逐渐崛起。
从那时起,准噶尔部在噶尔丹的领导下迅速扩大势力。1678年,准噶尔部攻占了南疆的叶尔羌汗国,建立了准噶尔汗国。起初,清朝并未把准噶尔部视为威胁,毕竟康熙帝的主要精力在南方,忙着平定三藩之乱和收复宝岛,暂时没有时间关心西北。
然而,噶尔丹野心勃勃,他不仅要恢复和硕特汗国的领土,还要统一整个蒙古,包括漠北和漠南,以实现类似成吉思汗的辉煌。尤其从1688年起,在沙俄的煽动下,准噶尔部开始越过杭爱山,向漠北蒙古发起进攻,打得漠北蒙古纷纷向清朝求援。面对这一局面,康熙帝终于把准噶尔部当作了最重要的敌人。他急忙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暂时解决了外东北的事务,然后开始了对准噶尔部的征讨。
从1690年到1696年,清军连续打了几场重要战役,最终迫使噶尔丹绝望自杀。然而,尽管康熙打败了噶尔丹,准噶尔汗国依然存在。更糟糕的是,为了应对噶尔丹,康熙帝在与沙俄的谈判中做出了大量让步,结果沙俄轻松占领了外兴安岭以北、勒拿河以东的大量土地。
康熙对准噶尔的征讨在三次大规模战役后才告一段落,但由于准噶尔的新领袖策妄阿拉布坦名义上归顺清朝,西北的局势暂时没有进一步恶化。尽管如此,策妄阿拉布坦仍心怀复国之志,并在1716年再次占领拉萨,恢复了准噶尔汗国的鼎盛局面。直到1720年,清军才从康熙帝的儿子胤禵手中收复了拉萨。
此后,策妄阿拉布坦并未善罢甘休,而是继续在中亚扩展势力,沙俄则在外贝加尔地区不断推进。为了破坏清朝的稳定,策妄阿拉布坦怂恿了罗卜藏丹津叛乱。罗卜藏丹津原本期望清朝能将青海作为封地,但由于清朝并不打算如此安排,他决定起事。1723年,青海之乱爆发,雍正帝刚刚登基,立即投入大量精力平定西北。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年羹尧终于平息了叛乱,罗卜藏丹津逃往准噶尔汗国。
此时,沙俄趁机在外贝加尔地区大肆扩张,最终在1727年与清朝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划定了中部边界。在这一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准噶尔汗国迎来了新的领袖噶尔丹策零。虽然清朝准备在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后出兵灭掉准噶尔汗国,但由于噶尔丹策零的反击,清朝暂时放弃了这一计划。
噶尔丹策零继位后,准噶尔汗国继续扩展势力,尤其在中亚取得了大幅度的领土扩张。准噶尔汗国的巅峰时期,其人口超过500万,军队达到30万,成为清朝最大的隐患。然而,随着1745年一场大瘟疫爆发,准噶尔汗国内部陷入混乱。噶尔丹策零死于瘟疫后,其两个儿子争夺汗位,导致汗国内部大乱。最终,乾隆帝看到这一机会,于1755年派兵攻打准噶尔,并在1757年彻底消灭了准噶尔汗国。
从此,准噶尔不再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存在,成为了一个地名。经过长达80年的征战,清朝终于解决了准噶尔汗国的威胁。这也标志着清朝版图的巅峰。此前,准噶尔汗国虽名义上归顺清朝,但始终与清朝敌对。而在1757年以后,这个心腹之患彻底消失,清朝的边疆稳固了。
在这段时间里,沙俄多次利用准噶尔汗国的局势来挑战清朝,特别是在1685年的雅克萨之战后,尽管清军大胜俄军,最终谈判结果却让步较多,将外兴安岭作为边界。这一系列的让步,实质上是在沙俄的不断扩张压力下做出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