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近代史的新阶段。在这段历史中,西方列强是对中国进行侵略的主要力量。西方列强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寻求市场和财富,另一种则是既要土地,又要市场和财富。显然,沙俄属于后者。
沙俄在征服了广袤的西伯利亚后,开始向南扩张。它先后夺取了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和51万平方公里的外西北。总的来说,近代史中沙俄从清朝割走了1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沙俄的扩张步伐来看,显然它对土地的渴望几乎是无止境的。那么,为什么沙俄没有进一步大规模入侵清朝呢?难道拿更多土地不值得吗?
当时,不仅仅是沙俄在侵略清朝。英国已经在长江流域稳住了脚跟,虽然并没有直接占领土地,但他们掌控了市场。法国则占据了广州湾,准备从南方扩张,逐步侵犯清朝的领土。美国则急于打开中国市场,在福建、广东等地进行活动。如此多的西方列强在中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也迫使沙俄不得不放慢了步伐。这些列强的目的是通过进入中国市场,倾销商品以获取巨额利润。
如果沙俄过度扩张,侵占中国的土地,那么就会破坏这些列强的市场利益。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西方列强势必会对沙俄进行抵制,甚至可能采取武力反击。因此,沙俄在侵占中国土地时,通常会与清朝签订秘密协议。例如,《中俄北京条约》就是沙俄背着英法与清廷签订的秘密协议。若此事公开,英法肯定不会袖手旁观。即使到了1896年,沙俄和清廷签订的《中俄密约》允许沙俄在东北修建铁路,但这也是一次秘密条约,避免了引起其他西方列强的关注。
即使西方列强施加了压力,沙俄依然在其扩张道路上不停止。除去已经占领的151万平方公里外,沙俄还渴望得到更多土地。由于征服这些土地相对容易,沙俄对清朝并不怎么重视,他们认为清朝迟早会成为他们的“盘中餐”,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沙俄在1896年提出了所谓的“黄俄计划”,打算将中国长城以北的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完全纳入沙俄的控制范围。由于这些地区大多数是黄种人居住,沙俄将其称为“黄俄罗斯”。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占领东北,因为这里与沙俄仅隔一条河流,极易占领。于是,从1896年开始,沙俄便开始在东北修建铁路、租借港口、建立学校、教堂和银行,甚至开始在这里发行卢布,仿佛将这里当做自己的领土来经营。
到1900年,沙俄已经控制了东北全境,包括8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000多万人口,几乎完全征服了这片土地。这个过程中,东边的日本显然不能忍受。
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要求清朝割让辽东半岛,而沙俄出面反对,结果清廷为了避免战争,用3000万两白银赎回了辽东半岛。然而,沙俄自己却占领了这块地,这让日本感到愤怒。更令日本气愤的是,沙俄不断对朝鲜施加影响。对日本来说,这是无法容忍的。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进行明治维新,逐步变得强盛。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积累了大量财富,因此,日本也有了挑战沙俄的想法。1902年,日本与英国结盟,随后在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沙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不仅失去了20多万人,三分之二的海军也被摧毁。最终,沙俄不得不放弃了东北地区,暂时搁置了“黄俄罗斯”计划。否则,按照沙俄的计划,长城以北的领土恐怕真会被他们控制。
尽管清朝在近代史上屡遭侵略,但它的综合国力仍然相当强大。尤其在洋务运动后,清朝逐步接触新科技,赶上了世界潮流。原本沙俄占领了1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后,曾轻视清朝。但左宗棠在1878年收复新疆后,沙俄开始意识到清朝并非那么容易对付。
在沙俄对清朝的侵略过程中,清朝不仅要应对英法联军的攻击,还要处理南方的太平军叛乱。尽管南方大片土地被太平军占领,清朝依然能够保持基本盘,这实属不易。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清朝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保能力。要知道,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完工,沙俄的百万大军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调动,加上后勤补给的不足,沙俄无法快速在东方展开全面战争。
如果沙俄真的投入全力进行战争,虽然它可能胜利,但沙俄不愿投入如此大的资源,这也是它在东方难以取得轻松胜利的原因。沙俄最终选择采取一种更为温和的策略,通过威胁和恐吓,从东方逐步榨取资源,而不是冒险发动全面战争。
沙俄的东方扩张,最终在短短半个世纪内取得了显著成果。除了已经占领的151万平方公里外,沙俄还将外蒙古、唐努乌梁海等地纳入控制,总共占领了超过3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最终,苏联也参与了这一扩张。如果不是国际形势复杂,沙俄可能会进一步扩张,因此能保住这片“雄鸡图”领土,实属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个结果,应该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