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在眼看大势已去、败局已定的时刻,心中充满了悔恼。他痛哭流涕地感叹道:“如果当初听从吴三桂的建议,也许一切都不至于如此,满清也许会被打败,我怎么会落得今天这个下场!”
吴三桂和李自成并非敌对关系,为什么吴三桂会给李自成提出建议呢?这个被许多人视为“卖国贼”的人,到底给李自成提了什么“好主意”?
李自成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年轻时,他背负着血债,但由于当时科技并不发达,即便手上沾满鲜血,他依然能够堂而皇之地带兵起义。虽然有过这些血腥的历史,李自成最终的目标却并非仅仅当兵,而是当上皇帝。
李自成的起义军,虽然攻势强劲,但也受限于许多条件,常常在明朝的优秀将领面前败下阵来。李自成的起义恰好赶上了一个“好时机”,但也可以说他未必赶上了最佳时机。崇祯帝为抵御后金的威胁,调走了大量明朝的精锐将领,导致李自成的起义军在初期能够顺利推进,压力也相对较小。
但崇祯帝虽然考虑过这一问题,还是专注于抵御后金,结果给了李自成起义军一个难得的机会。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一路北上,成功攻占西安,并在当地建立了大顺政权。
李自成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百姓的政策,最著名的就是“均田免赋”。这个政策不仅让百姓得到了土地,还给他们发放了农具,并通过“杀富济贫”来缩小贫富差距。可以说,这一政策深得民心,百姓们乐于接受。无论在哪个时代,这样的政策都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李自成的军队最初也有一定的纪律性,他非常注重军队的训练、奖罚和纪律,令许多人对他的治军能力赞赏有加。而且,他的军队中还有一套独特的“闯王刀法”,这套刀法以实战为主,速度快、威力猛,常常令敌人措手不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自成开始放松管理,军队的纪律逐渐松懈,许多问题开始浮现。事实上,李自成与后来的洪秀全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初期成功之后,便开始变得自满,导致最终的失败。
除了在治军方面的问题,李自成还在用人上犯了严重的错误。他提拔了一些民间的“高人”,这些人虽然聪明能干,但他们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这些人在朝堂上没有待过,也缺乏像诸葛亮那样的远见。因此,李自成的政权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往往缺乏应对的智慧和能力。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他的军队开始逐渐失去控制。起初,他下令严禁士兵伤害百姓和抢夺财物,但很快他的士兵开始不顾纪律,开始在北京城内肆意抢掠。百姓们在家中惶恐不安,而李自成自己则开始沉迷享乐,完全没有顾及政权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危。
此时,李自成的军队已无法抵抗来自后金的压力。面对外部威胁和内部腐败,他的政权逐渐走向灭亡。吴三桂,原本是李自成的一个重要支持者,也在此时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立场。
吴三桂虽然曾一度倾向于投靠李自成,但他最终选择了投降后金。当时,吴三桂的家人仍在北京,而李自成的态度让他产生了动摇。在与李自成的谈话中,吴三桂提出,希望双方能联手抵抗后金,而李自成却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这让吴三桂愤怒至极。
吴三桂心里明白,李自成虽然有勇有谋,但他的军队已经不堪一击,根本无法与强大的后金抗衡。因此,他做出了投降后金的决定,这一选择虽然令他失去了一部分名声,但却让他保全了性命。
李自成最终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愤怒,并且在撤离北京之前下令杀掉了吴三桂的家人。陈圆圆虽然没有被杀,但她的命运依旧扑朔迷离。
尽管有人可能认为,如果吴三桂当时选择投靠李自成,他们或许能够联手打败后金,但历史的进程已经注定,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早已走向衰败,后金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
最终,吴三桂与后金联手,成功在山海关击败了大顺军。李自成的军队伤亡惨重,最终只能撤退。随着清军入关,李自成的政权彻底覆灭。
在这一切的背后,李自成最痛心的莫过于“早知道当初听从吴三桂的建议,也许结局会不一样”。但事实上,就算他当时听了吴三桂的建议,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轨迹。大清帝国的崛起早已注定,这一切都是无法避免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