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蜀汉的武将官职,很多人都会想到“五虎上将”这一说法。实际上,这个称号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平话》中,依次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后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继承了这一设定,使得“五虎上将”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许多后世小说纷纷效仿。
然而,历史上,蜀汉并没有正式设立过“五虎上将”这一职务。随着刘备地位的变化,他麾下的文武官职也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从刘备称帝到刘禅向邓艾投降的42年间,蜀汉经历了许多官员的更替。因此,要了解蜀汉时期职务最高的将军,我们需要按时间线来逐一比较,才能更准确地了解。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在汉中之战胜利后,刘备自封“汉中王”,并且开始大规模封赏官员。刘备之所以能得到众多文武的效忠,既是因为他本人的人格魅力,也因为他们的目标和理想高度一致。此时,刘备自立为王,确实需要通过大封群臣来安抚人心。
在此之前,刘备尽管占有两州之地,军事和政治自主,但名义上他仍然只是朝廷册封的左将军,能够封授的官职是有限的。因此,除了曾经的镇诸侯马超有重号将军外,其他将领即便是关羽、张飞这样与刘备情同手足的元老,也不过是杂号将军。
但自从刘备称王后,能封的官职大幅上升,蜀汉的武职开始有了明确的等级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六个级别。
第一级别是四方将军,即前、左、右、后四将军,这些职位本是临时性的,在和平时期任务完成后会撤回,但由于三国时期频繁作战,这些临时将军逐渐变成了常任职位。担任四方将军的是:
- 关羽:前将军,假节钺,都督荆州;
- 马超:左将军,假节;
- 张飞:右将军,假节;
- 黄忠:后将军。
虽然这四个职位是平级的,但关羽由于有假节钺和都督荆州的职务,超越了马超,成为刘备军中最为重要的将领。
第二级别是镇东将军,这一职位由刘备的同族刘琰担任。刘琰深得刘备的信任,尽管他看似以文职为主,实际上他在刘备政权中也担任重要的军事职务。虽然《三国演义》中未对他有太多描述,但他在历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武职人物。
第三级别是征北将军,这个职位由上庸太守申耽担任。申耽虽然不显赫一时,但他在上庸地区的家族背景和投机取巧的能力使得他得到了高位。
第四级别是杂号将军,其中李严担任辅汉将军,领犍为太守,法正则担任护军将军,领尚书令。虽然他们是杂号将军,但由于职务特殊,李严和法正的地位显然超过其他普通将军。
第五级别是担任重要职务的杂号将军,他们分别是:
- 魏延: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 申仪:建信将军,领西城太守;
- 邓方:安远将军,督南中;
- 吴懿:讨逆将军,领护军。
最后是普通的杂号将军,代表人物有赵云(翊军将军)和刘封(副军将军)。虽然其他将领也可能担任过将军职务,但由于史料有限,很多职位没有明确记载。
从这一时期来看,刘备集团中最具武职权力的将军无疑是关羽,他是当时的第一将领。
刘备称帝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改年号为章武,并再次进行官员升迁。按照汉制,最高武官职位依次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由于关羽和黄忠已经去世,因此马超和张飞获得了升迁。马超被封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张飞被封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
从职位上看,马超的骠骑将军高于张飞的车骑将军,因此他成为刘备称帝后蜀汉的第一武官。除此之外,蜀汉的其他高级将领依次是:
- 黄权:镇北将军;
- 李严:辅汉将军,领犍为太守;
- 吴懿:讨逆将军,督关中;
- 赵云:翊军将军,督江州;
- 魏延:镇远将军,督汉中。
此时的蜀汉第一将领是马超。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改年号为建兴,并再次进行官员封赏。然而,由于同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许多随军将领也随之降职。马超和张飞已经去世,空缺的职位没有补上,大将军和卫将军也无人担任。
此时,蜀汉的高级将领依次是:
- 李严和刘琰,二人都是九卿之一,且担任重要的武职;
- 赵云:镇东将军,领中护军;
- 辅匡:镇南将军;
- 魏延: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兼凉州刺史。
虽然李严是这个时期的最高武官,但由于诸葛亮在北伐失利后自贬为右将军,李严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李严和刘琰的武职依然处于第一梯队,而魏延则因北伐大破郭淮,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领荆州刺史。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此后,蒋琬接任大将军,而费祎、姜维也分别接任了这一职务。此时,蜀汉的最高武职先后由蒋琬、费祎和姜维担任,直到蜀汉灭亡。
总结来看,从刘备称汉中王到蜀汉灭亡的42年间,按官职高低排序,蜀汉的最高武官依次是:
- 关羽(前将军)
- 马超(骠骑将军)
- 诸葛亮(右将军)
- 李严(骠骑将军)
- 蒋琬(大将军)
- 费祎(大将军)
- 姜维(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