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王近山因病住院,身体虚弱到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病床上的他,沉浸在病痛中,情绪低落。但很快,病房的门被推开,杜义德走了进来。王近山看到他,眼前一亮,微微笑了:“你终于来了!我等了你好久,差点以为等不到了!”
杜义德听到这话,心中一阵酸楚,眼中湿润:“你不准死!我还没跟你说说我们以前的事呢!”他紧紧握住王近山的手,盯着战友那张苍白而虚弱的面庞,心里满是不知如何开口的痛苦和情感。
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这段情谊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尽管王近山和杜义德如今有着如此深厚的友谊,但若回到他们年轻时,两人可是谁都不让谁的性格。1935年,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需要渡过嘉陵江。时任红四方面军的徐向前指派杜义德负责带领第10师执行渡江计划。杜义德立即带领第29团去侦察情况,发现江水并不湍急,且此时并未到涨潮时刻,搭建浮桥即可顺利通过。
杜义德命令一队搭建浮桥,另一队则整顿军队秩序,确保部队顺利渡江。由于浮桥是临时搭建的,显得脆弱无比,战士们小心翼翼地行走。杜义德不停提醒:“小心脚下,注意安全!”
然而,不久后,浮桥开始下沉,桥上的战士们立刻感到了危机。一名战士急忙报告杜义德,杜义德赶忙上前查看情况。原来,王近山的两匹战马正阻碍着浮桥的通行,杜义德立即判断:“马太重,不能通过,赶紧让马在水中走!”
然而,王近山却极力反对。对他来说,自己辛苦收缴的战马怎么能让它们在水中走?这简直是对他心血的折磨。他坚决不同意,甚至愤怒地喊道:“不行!”
杜义德看王近山如此固执,心中不由得升起怒火。眼下正是关键时刻,国民党军队紧追不舍,若战士们无法迅速渡河,将可能影响到整个红军的战略计划。于是,他再三催促,然而王近山依旧不为所动。
时间已经不多,浮桥上的两匹战马依然停滞不前,阻碍了后续战士的通行。杜义德看到这一切,心中焦急万分,终于忍无可忍,二话不说,拔出手枪直接开枪,击毙了那两匹战马。
听到枪声,周围的战士以为是敌人攻击,纷纷警觉。但当他们看到是杜义德开枪时,才明白原来是为了打破困局。两匹战马的尸体掉进了水中,浮桥的负担减轻,战士们得以顺利过桥。
然而,王近山目睹了自己的战利品被杜义德杀死,内心的愤怒瞬间爆发。他拔出腰间的枪,朝杜义德走去,枪口直接对准了杜义德的脑袋,气愤地喊道:“那是我的马!你凭什么杀了它们?你个二杆子!”
杜义德毫不畏惧,大声回应:“你看到了战士们过不去吗?你的马重要,还是战士们重要?”
两人激烈争执,王近山死死盯着杜义德,枪口始终指着他,而杜义德则没有一丝退缩。最后,局势终于在徐向前的调解下平息。
此后,部队里传开了王近山和杜义德“二杆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们两人脾气火爆,谁也不让谁。虽然常常起冲突,但也正是这两个人,最终成为了默契十足的黄金搭档。
长征结束后,杜义德前往延安接受进一步学习,而王近山则继续在战场上奋战。战争让杜义德变得更加冷静与稳重,而王近山则愈加暴躁。或许正是因为性格互补,两人最终被调到了一起。
1945年,国民党军进攻晋冀鲁豫军区,中央决定组建第6纵队,王近山担任司令员,杜义德担任政委。对于王近山担任司令员,许多人心中充满疑虑,担心他过于冲动,会危及整个纵队的安全。然而,陈赓对王近山十分信任,并且认为只要杜义德在旁协助,他一定能够带领部队取得胜利。
在二人的共同努力下,第6纵队迅速发展壮大,经过严格的训练,成为了一支强悍的作战力量。1946年,国民党30万大军进攻山东,意图将我军赶出太行山。面对这样的压力,许多将领提出应该撤退保全实力,但王近山却义无反顾地表示:“我去!”杜义德同样支持王近山的决定,尽管敌军兵力庞大,他们仍然决定迎战。
战斗中,王近山和杜义德精准的配合让敌军措手不及。在夜间行军后,他们成功埋伏并打击敌军,迫使敌军全线撤退,为我军打开了突破口。
这场战斗的胜利,是王近山与杜义德默契配合的成果。两人从年轻时的冲动,到后来的冷静合作,已经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战友。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携手作战,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战后,王近山因受伤需要退到后方养伤。杜义德则继续在前方带领第6纵队执行任务,屡次带领部队取得胜利。二人约定好,等王近山康复后再一起继续战斗。
遗憾的是,王近山因伤未能再次回到战场。在他去世前,杜义德赶来探望。面对奄奄一息的王近山,杜义德心中满是悲痛与不舍。王近山笑着说:“你咋才来?我怕等不到你了。”
杜义德紧紧握住老友的手,眼中含泪:“你不准死!我们还没好好聊聊呢,等你恢复了,咱俩再一起去转转。”
然而,王近山再也没能等到第二次见面的机会。消息传来,杜义德心如刀割,痛悔不已,错过了最后一次见面。
王近山与杜义德的友情,成为了革命历史中的一段佳话。两人的默契与牺牲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