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维新派的康有为等人策划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试图通过武力包围颐和园,除掉慈禧太后,帮助光绪帝重新掌权。然而,袁世凯的临时反叛将这一计划彻底打破,最终导致慈禧太后成功重新掌控大权。第二天,光绪帝被迫宣布重新由慈禧负责政务,而自己则失去了自由。
光绪帝在1889年开始亲政,年仅18岁的他立志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这过程中,他身边聚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改革人物,包括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大理寺卿文廷式等。康有为口才出众,演讲时声如洪钟,语气变化有力,能够深深打动人心。他凭借这些特质,赢得了许多支持者,并且借此接近光绪,成为他改革的关键人物。
光绪帝对改变国家现状有着强烈的渴望,特别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民间关于“变法”的呼声越来越高。出乎意料的是,慈禧并没有立即反对改革,反而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光绪支持。于是,光绪与康有为等人一同启动了变法进程,发布了一系列改革诏书,内容涉及180多条新政。改革的力度非常大,然而,慈禧以及以她为首的顽固派却暗中策划了对改革的抵制。
为了掌控局势,慈禧下令要求光绪亲自向她表示感谢,特别是在任命新官员时,二品以上的官员必须到颐和园谢恩。同时,慈禧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一带的兵权。尽管如此,光绪并没有完全妥协,他革职了一些阻碍改革的官员,并任命了几位维新派人物参与政务。这样的举措激怒了慈禧,也让她感到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慈禧决定采取行动,密谋废除光绪皇帝。当时,关于慈禧废除光绪的消息已经在京津一带流传开来。光绪得知后,十分惊慌,紧急向维新派求援。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决定采取行动,制定了两套计划来应对慈禧。第一套方案是通过西方列强的压力,迫使慈禧下台。然而,英国和日本的反应让他们感到失望。于是,他们转而执行第二套方案,决定派兵包围颐和园,准备铲除慈禧太后。
他们将这一计划交给袁世凯执行,但没想到,袁世凯背叛了他们,将计划泄露给了慈禧。慈禧得知后,连夜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第二天,慈禧宣布重新掌控大权,并将光绪软禁在瀛台。就这样,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持续了103天的改革尝试被彻底扼杀。
变法失败后,慈禧一度考虑让溥儁继位,但西方列强的反对使她放弃了这一计划。光绪的皇位虽然保住了,但他实际上已被软禁,成了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光绪几乎无所作为,过着清静的生活,只能研读世界各国的法律书籍。
很多人会疑问,为什么光绪不直接除掉慈禧,自己掌握权力?对此,溥仪曾解释过,光绪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光绪当时缺乏足够的支持力量。慈禧背后有强大的权力基础,包括曾国藩、李鸿章等权臣,而光绪背后仅有一些缺乏政治经验的文人和一位宠妃。因此,即便光绪杀了慈禧,他也无法驾驭朝廷中的权贵,国家可能会陷入混乱。
第二,光绪缺乏处理复杂政治局势的能力。清朝内忧外患,光绪面临着农民起义和外部侵略的压力,而慈禧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朝廷的“平衡器”,使得国家能够勉强运转。如果光绪真正掌握了权力,可能会因为缺乏政治手腕而导致清朝更加迅速的崩溃。
第三,光绪不愿背负“弑母”的罪名。虽然慈禧不是光绪的亲生母亲,但两人相依为命多年,光绪很难违背传统的孝道,如果真动手除掉慈禧,他将面临历史上的重大指责。
综上所述,无论光绪如何选择,他都无法改变清朝已经注定的命运。即便他能够亲政,面对内外压力和腐败的朝廷,清朝的灭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