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的严酷统治下,许多开国功臣都死于非命。这一切只是为了巩固明朝的权力。然而,朱元璋并非每次都铁石心肠,他也曾展现出宽容之心。
其中有一个少年,因为父亲遭遇冤屈,而引起了朱元璋的特别关注。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本打算处死他,却因他无所畏惧的表现,最终改变了决定,还给予了他官职。这个少年,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竟让一向严酷的朱元璋改变了决定?
朱元璋最看重的就是维护皇权,他最讨厌的是有人结党营私,威胁到朝政的稳定。许多功臣在他的眼皮底下过于自信,做了一些惹怒皇帝的事情。历史上,像“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这样的事件都曾让整个明朝的基础震动。朱元璋一查,竟发现了上万人的涉案。
胡惟庸,原本是朱元璋的心腹,他由李善长推荐进入朝廷。李善长在朱元璋未称帝前便是他忠实的辅佐。李善长对胡惟庸的评价很高,朱元璋因此没有怀疑,任命胡惟庸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胡惟庸也不负重托,辅助朱元璋稳步发展。可随着权力越来越大,胡惟庸开始膨胀了自己的野心,竟然贪图皇位,想通过兵变推翻朱元璋。
这场阴谋牵连上万人,甚至连李善长的家族也被卷入其中。李善长虽然已经退休,但仍旧没有躲过这场风波。面对父亲曾经参与的谋反,李家人将事情公之于众,最终导致李善长也被牵连进来。经过一番审理,胡惟庸案导致三万人丧命,社会动荡一时。
朱元璋心狠手辣,发现有人有反叛之心,必定立刻诛杀。从胡惟庸到蓝玉、周德兴、汪广洋等人,几乎所有与朱元璋有过交情的臣子,最终都死于非命,甚至连他自己的儿子们也常常对父亲心生恐惧,担心一不小心就成了下一位死者。
然而,朱元璋为何对一个陌生的少年开了恩?这个少年就是周琬。周琬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从小受家庭影响,对朝政有一些见解。他的父亲是滁州的官员,做事公正廉明,一直在为百姓办事。然而,由于一些官员犯事,周琬的父亲无辜牵连,也被判了死罪。
周琬听到父亲被判死刑后,焦急万分,想去探望父亲,但无论如何也见不到他。最后,他决定亲自去京城求情,向皇帝告御状。周琬只有16岁,尽管年纪轻轻,却决心为父亲讨回公道。
当他来到朝堂,面对严峻的皇帝,周琬毫不畏惧。他的表现让朱元璋感到惊讶。正常来说,一个从地方来的少年见到威严的皇帝会吓得说不出话,但周琬依旧镇定自若,流利地讲述父亲冤屈。
朱元璋心生怀疑,决定考验他:“你敢告御状,冲撞了天子的威仪,应该处死!”就在全场都为周琬捏一把汗时,周琬依旧坚定地请求:“家父冤枉,恳请皇上为其平冤。”
朱元璋心中一动,决定给这个少年一个机会:“我念你孝顺,你父亲的死罪可以免,但你父亲要发配边疆。”
然而,周琬却拒绝了这个恩典。他跪下请求道:“家父身体虚弱,不能承受流放之苦,恳请皇上将我代替父亲去流放。”这个举动让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震惊。敢直接拒绝皇帝的恩赐,这无疑是大逆不道。但周琬毫不畏惧,依旧恳求。
朱元璋一怒:“来人,把他拉下去斩首!”就在士兵准备执行命令时,朱元璋注意到周琬的脸上竟露出了微笑。这个笑容让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周琬的笑容并非是因为轻视死亡,而是他心中已无所畏惧,觉得为父亲求情已是最大荣耀。朱元璋看着这个少年,心中也生出了一丝怜悯。于是,他下令让士兵退下,决定宽恕周琬,并宣布释放他的父亲。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决定重用周琬,将他提拔为朝廷官员,甚至是皇帝的近侍。这一切,都源于周琬的孝心和机智。周琬不仅为自己的父亲洗清了冤屈,还因为这份孝心,得到了皇帝的青睐。
回到家后,周琬将这一好消息带回给父母,家人得知后都非常感动。周父深感惭愧,怕自己拖累了儿子,但最后的结果却是美满的。周琬不仅救出了父亲,还得到了更高的官职,成了许多人羡慕的对象。
这一事件也让周琬的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从一个普通的少年,凭借着一份孝心,成功步入了官场。虽然这个过程充满风险,但正如周琬所展示的那样,勇敢与智慧最终得到了回报。而他的故事,也证明了“百善孝为先”的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