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时候的家族里,没当官的嫡子和做高官的庶子,谁地位更高?
创始人
2025-10-12 05:02:06
0

光绪三十四年的长沙,谭府的白幡裹着冷雨飘了半条街。谭延闿跪在母亲李氏的灵前,一身湖南都督的官服早被泥水浸得发黑。

族人围在灵堂外,七嘴八舌地吵。“妾室的棺材,哪能走正门?” 有人喊出这句话时,谭延闿猛地抬头,眼里的血丝像要渗出来。他是封疆大吏,掌着湖南的军政大权,可此刻在家族里,连给母亲争个 “走正门” 的体面,都要看人脸色。

一、先搞懂:嫡庶之分,不是 “有钱没钱”,是 “根上的规矩”

要回答 “嫡子和庶子谁地位高”,得先明白古代家族的 “根”—— 宗法制。《礼记》里早把规矩说死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句话的意思是:选继承人,先看是不是嫡出,再看年纪,跟有没有本事没关系;要是正妻没儿子,才从妾室的儿子里选,也得挑母亲地位高的。

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进门,得三媒六聘,用大雁当聘礼(象征忠贞),聘书要入族谱、进祠堂,是明媒正娶的 “半个主子”;妾室呢?可能是陪嫁的丫鬟,可能是花钱买的,最多一顶小轿从侧门抬进来,连拜祠堂的资格都没有。

嫡子的身份,是母亲的 “正妻身份” 给的。哪怕嫡子是个纨绔,庶子是个才子,从生下来那天起,两人的 “等级” 就定了。就像东汉的袁术,明明本事不如袁绍,却天天骂袁绍是 “家奴”—— 只因为袁术是正妻生的嫡子,袁绍是婢女生的庶子。

二、袁世凯:官至直隶总督,连母亲的坟都进不了家族祖坟

袁世凯的故事,最能看清嫡庶的 “硬规矩”。他后来成了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手握重兵,可在家族里,始终是个 “庶子”。

袁世凯的父亲叫袁保中,是河南项城的地主乡绅。他的生母刘氏,原本是袁府的婢女,后来被收为妾室,才生下袁世凯。刘氏没什么地位,但母子俩感情极深。

光绪二十七年,刘氏病逝。当时袁世凯已是直隶总督,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高官,他想把母亲葬进袁氏祖坟,跟父亲袁保中合葬。可嫡兄袁世敦一句话,就把他堵死了:“刘氏是妾室,就算后来被扶正,也没资格进祖坟正穴。”

袁世敦是什么人?他只是个候补知府,没实权,一辈子没当过什么大官。可他是袁保中正妻生的嫡子,是家族里的 “法定家主”。袁世凯再有权,在家族事务上,也得听他的。

最后袁世凯只能妥协:把母亲葬在祖坟旁边的小山坡上,没敢合葬。这件事让他彻底寒心,从此再也没回过项城老家,连自己死后,都葬在了河南安阳,没入袁氏祖坟。

三、谭延闿:躺进棺材护母亲体面,再大的官也斗不过族规

谭延闿比袁世凯更憋屈。他是光绪三十年的进士,后来当湖南都督、国民政府主席,被人称为 “民国第一完人”,可在家族里,连母亲的 “吃饭权” 都争不来。

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是清朝的进士,官至浙江巡抚。他的生母李氏,是谭家的通房丫头,连妾室都算不上。李氏在谭家当了几十年 “隐形人”:全家吃饭时,她得站在旁边伺候,正妻不动筷子,她不能吃;正妻放下筷子,她就得赶紧收拾,连坐下来吃口热饭的资格都没有。

谭延闿考中进士那年,特意跪在父亲面前,求他给母亲一个 “坐席吃饭” 的资格。谭钟麟犹豫了半天,才勉强点头。可直到李氏去世,家族里还是有人不把她当 “主子”。

李氏病逝后,族人又跳出来:“妾室的棺材,得从侧门抬出去,不能走正门。” 谭延闿跟族人吵了三天三夜,最后急了,直接躺进母亲的棺材里,红着眼喊:“我谭延闿死了!今天我要跟我娘一起走正门!”

族人被他的狠劲吓住了,才终于松口。可这件事,成了谭延闿一辈子的痛 —— 他能管一省的百姓,却管不了家族里的老规矩。

四、鄂尔泰:雍正宠臣、军机大臣,祭祖时只能站在嫡兄后面

不光民国,清朝的高官庶子,也逃不过嫡庶规矩。比如雍正朝的鄂尔泰,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是雍正最信任的 “心腹”,可在家族里,还是得让着嫡兄。

鄂尔泰的母亲,是父亲鄂拜的妾室。他从小就聪明,20 岁考中举人,后来一步步做到军机大臣,权倾朝野。可他的嫡兄鄂尔善,没什么本事,一辈子就当个小小的旗官,连品级都没混上。

但每次家族祭祖,鄂尔泰都得乖乖站在鄂尔善后面。按照族规,嫡子要先上香、先磕头,庶子哪怕官再大,也只能跟在后面。有一次,雍正听说了这事,觉得委屈鄂尔泰,特意下旨让鄂尔善给弟弟 “让个位置”。可鄂尔泰赶紧辞谢:“家族的规矩,不能乱。臣是庶子,就该站在后面。”

不是鄂尔泰怕嫡兄,是他知道:家族的秩序,比官位更重要。一旦嫡庶的规矩破了,家族就容易内斗,最后只会散掉。

五、为什么?官位是 “朝廷的”,嫡子身份是 “家族的”,两码事

有人会问:庶子当了大官,能给家族带来好处,族人为什么还不重视他?

因为 “官位” 和 “家族地位”,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

官位是朝廷给的,管的是国家事务;嫡子身份是宗法制定的,管的是家族事务。比如家族里的祭祀、家产分配、族谱修订、子弟教育,这些事都归嫡子管,庶子哪怕官再大,也插不上手。

古代皇权 “不下县”,县以下的乡村,全靠家族自治。族长、族规、祠堂,就是基层的 “小政府”。而维系这个 “小政府” 的,就是嫡庶、长幼的规矩。要是因为庶子当官,就把嫡子的地位压下去,那以后谁还认 “嫡出” 的规矩?大家都争着靠当官来抢地位,家族不就乱了?

就像《红楼梦》里的贾环,虽然不是高官,但他是庶子,就算宝玉没当官,他也不敢在宝玉面前放肆。宝玉是嫡子,是贾府的 “法定继承人”,哪怕他天天混日子,族人也得敬着他。贾环就算再有心计,也改变不了 “庶子” 的身份。

六、就算嫡子是 “败家子”,庶子也抢不走他的地位

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嫡子是个吃喝嫖赌的败家子,庶子又能干又孝顺,还当了大官,这时谁的地位高?

答案还是:嫡子。

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叫张延龄的地主,他是嫡子,天天吃喝嫖赌,把家里的田产败了一半。他的庶弟张延顺,当了知府,还经常给家里寄钱,帮着还债。

族人都觉得张延顺好,想让他当家族的家主。可族长坚决不同意:“张延龄是嫡子,就算他败家,也是法定的家主。张延顺是庶子,就算他当官,也只能辅助嫡兄,不能当主。”

最后,张延顺只能帮着张延龄还债,还得劝他好好过日子。不是张延顺傻,是他知道:一旦自己抢了嫡兄的位置,就会被其他族人指责 “破坏规矩”,最后连家族都容不下他。

七、现代看:规矩没了,但 “家族情分” 还在

现在没有 “嫡庶之分” 了,可这段历史,不是没用的 “老规矩”。

它告诉我们:古代的家族,讲究的是 “秩序”。哪怕这个秩序有不公平的地方,但它维系了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的稳定。

而现在,我们虽然不看 “嫡庶”,但依然重视 “家族情分”。比如过年回家,长辈还是会让长子先发言,晚辈要给长辈拜年。这些习惯,其实都是从宗法制里传下来的。

只是现在的 “尊重”,不再是靠 “出身”,而是靠个人的品德和能力。就像谭延闿、袁世凯,他们虽然在家族里受了嫡庶的委屈,但他们靠自己的本事,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

所以,古时候没当官的嫡子,地位永远比做高官的庶子高 —— 这是宗法制的规矩。但现在,你的价值,从来不是靠 “出身” 决定的,而是靠你自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晚... 这组经过AI技术上色的晚清彩色老照片,展现了100多年前的社会风貌和人物肖像。通过这些照片,我们可以...
原创 清...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静静地躺在档案中,默默记录着清朝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点滴。那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时代...
原创 1... 一组1946年的北京通州老照片,表现的是农民驾着小船用鸬鹚捕鱼的情景,摄影者是美国《生活》杂志的记者...
原创 历... 太监,这一存在了几千年的特殊职业,常常让人联想到阴险、狡诈的形象。由于他们的身体天生残缺,常常被认为...
王家卫:艺术以外的自由(略谈人... 王家卫现在又在“风口‘浪交’”:我不是他的粉丝,从来不是……不过我倒是稍微有点了解这个人的做法。 王...
原创 宣... 多年前,一部电视剧《芈月传》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从娱乐角度看,这部剧的剧情设计符合大众的口味,满足了...
原创 历... 总是有人说,历史是一种轮回。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过许多辉煌的王朝,也诞生了无数传奇故事...
原创 徐...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无疑是一个充满智慧和雄心的君主。自从他踏上了漫长且充满挑战的道路,最终建立了明...
16件文物亮相中国建筑科技馆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讯 (记者张翀 通讯员盖伟涛) 16件首次在国内展出的中国营...
原创 先... 周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安抚诸侯,实施了分封制,维持王朝秩序,从而奠定了周朝长达八百年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