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特朗普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文,称他将在本月底与中国会面,并把这次会谈的重点放在大豆问题上——他说希望中国能“手下留情”,给美国豆农留一条出路。
特朗普在贴文里写道:
“我们的豆农正在遭受损失,因为中国出于‘谈判’的原因不再购买……昏昏欲睡的乔·拜登没有执行我们当初与中国的协议,他们本来要买走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农产品,尤其是大豆……四周后我将与中国会面,大豆会是主要议题。要让大豆和其它农作物再次走强!”
这段话包含几层意思:一是他把责任指向中国,认为中国为了谈判策略故意不买美国大豆;二是把部分责任推到拜登政府,指责拜登未能落实原有协议,导致美国损失;三是向豆农保证他会想办法让他们走出困境,让大豆产业重振旗鼓。
他说的“月底会面”指的是本月底在韩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特朗普表示要与中国会谈,但截至目前中国并未正式宣布同意会晤,所以这次会面是否成行还不确定。特朗普显然希望借此机会说服中国恢复或增加对美大豆的采购,为美国豆农带来明显好处。
回顾过去几年的情况,自从中美之间发生关税冲突后,中国对美大豆采取了反制措施,加征了约20%的关税。此后,美国对华大豆订单几乎归零,中国的采购商转而从阿根廷、巴西等南美国家进口更便宜的大豆。美国大豆协会在今年8月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去半年多来美国没有与中国签下任何大豆订单——这是自1999年中美大豆贸易开始以来的首次断档。
与此同时,巴西和阿根廷在中国市场获益匪浅。仅以8月为例,巴西向中国出口了约1049万吨大豆,占中国当月进口的大约85%,迅速填补了过去由美国占据的大量需求。看到订单被南美国家“抢走”,美国豆农和行业组织非常着急。
面对窘境,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在8月向特朗普求助,警告如果情况不改变,许多豆农将面临破产风险。对特朗普来说,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有政治考量:中西部和南部的种植户是他支持者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过去的选举中对特朗普帮助很大。如果豆农长期受损,可能会动摇他在这些地区的支持基础。
从结构上看,美国大豆对中国依赖度很高。原文提到,2023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约2433万吨大豆,2024年也接近同一规模,通过大豆贸易美国获得了大约120亿美元的收入。现在美国大豆订单接近为零,农民收入大幅下降,引发普遍不满。问题是,只有中国能一次性消化如此大体量的大豆,其他国家即便有意购买,也难以替代这一需求。因此在这一市场上,中国处于买方地位,掌握更多主动权。
今年上半年,中国又从巴西额外进口了约1400万吨大豆,储备充足,这意味着中国短期内可以不急着回到美国市场,从而把议价优势放在自己手里。如果美国不能尽快调整对华关税或达成新的采购安排,美国豆农将继续承受损失。
中国在这场贸易较量中用大豆关税作为反击工具,而稀土等资源也是其在对抗中的重要筹码。此前特朗普试图对巴西加征高额关税,想借此打压巴西、争回市场,但事实显示这并未奏效:巴西依然大量向中国出口大豆,美国的大豆订单没有回升。
眼下正值美国大豆丰收期,如何把这些收成卖出去成为紧迫问题。特朗普在月底是否能与中国谈出结果,会直接关系到许多美国家庭农场的生计。中国究竟买不买、买多少,短期内似乎由中国来决定——这也是为何美国方面急于推动谈判,试图把大豆问题摆上桌面争取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