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的1纵司令员万毅接到总部通知,要求他到后方工作,由李天佑接替他的职务。万毅对此感到非常意外,也很不高兴。他虽是旧军队出身,一直遵守纪律,但心里还是不愿意离开前线。作为一名东北人,他更想继续留在前线,而不是去安稳的后方。他认为自己已经在1纵司令员的位置上工作了一年,突如其来的调动让他感到很困惑,心里有些不解。
实际上,这一调动是因为东北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经历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后,东北民主联军逐渐扭转了战局,开始从防御转向进攻。此时,解放区正面临大规模的夏季攻势,计划全面反攻,歼灭敌军并收复失地。因此,部队需要更加有经验的指挥员来带领大规模作战。
万毅的1纵是东北地区最早成立的纵队之一,战斗力相当强,前身是红1方面军部队。1946年,1纵和新四军7旅联合作战,成功歼灭敌军5个营,取得了一个重要的歼灭战。尽管如此,万毅的作战指挥依然有待提高。在镰刀湾战斗中,虽然他指挥1师作战,但未能如预期般歼灭敌人,而是击溃了敌军。林总曾两次对他提出批评,要求他加强硬拼战的作风,并不惜一切代价先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
万毅在四平保卫战之前,并未指挥过大规模的战斗。之前他担任旅长时指挥的部队只有两个团,而在八路军时,他指挥过四个团,压力很大,虽然有所锻炼,但依旧缺乏大规模作战的经验。尤其是在东北,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战局,指挥更多部队的责任让他深感压力。
总部考虑到这一点,决定让更有经验的李天佑接替万毅。李天佑曾是“攻坚小老虎”,以坚决果敢的作风著称,尤其擅长城市攻坚战。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就表现出了很强的攻击能力。在平型关战斗中,他带领部队打出了军威,也因此留下了许多战斗伤痕。后来,由于身体原因,李天佑到苏联学习,接受过大兵团作战和军事理论的训练。李天佑之前也指挥过1纵,熟悉这支部队,因此更适合担任1纵司令员。
对于万毅的调动,战友们也提出了建议,希望能让他继续留在前线,改为政委的职务,这样既能解决指挥问题,又能满足万毅的愿望。最终,上级同意了这个提议,同时决定让副政委周赤萍继续负责政治工作,而万毅则可以在李天佑的指导下,学习如何指挥大兵团作战。
5月,东北总部决定展开夏季攻势,万毅和李天佑共同指挥1纵、7纵、6纵17师及炮兵团参加四平的攻坚战。这是东北部队第一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集中约十多万兵力进行作战。在这次战役中,万毅获得了宝贵的作战经验,逐步提升了军事指挥能力。
随着战局的发展,1948年3月,1纵被改为5纵,万毅被调去担任5纵司令员,再次独立指挥作战,承担起更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