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美国军事媒体《军事观察》发布的全球核力量评估报告,首次将中国与美国、俄罗斯并列为核力量的第一梯队,这一评估震动了全球战略安全界。此外,报告还指出,朝鲜的核力量超越了英国和法国,引发了广泛关注。报告中,核打击能力的排名不再单纯依赖核弹头的数量,而是考虑了各国的整体核威慑能力,标志着核威慑评价体系向质量和技术的方向转变。
根据这份报告,全球有1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与传统的“核弹头数量”排名不同,报告更多地关注各国的综合核打击能力,包括海基、空基和陆基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在这一框架下,美国和俄罗斯继续领先,主要是因为它们拥有庞大的核弹头库存和成熟的核打击体系。
美国在核力量中主要依赖海基和空基打击能力。美国海军的14艘“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每艘搭载24枚“三叉戟”2D5型潜射洲际导弹,其载弹量比俄罗斯的“北风之神”级核潜艇高出50%。与此同时,俄罗斯则在陆基力量上占有优势。其“萨尔马特”洲际导弹和“白杨M”“亚尔斯”洲际导弹共同构成了俄罗斯的强大威慑力量。尽管俄罗斯的“北风之神”级核潜艇在载弹量上稍逊色,但其静音和深潜性能非常出色,弥补了空基“图-160”轰炸机在隐形性上的不足。
令人瞩目的是,中国的核力量在这份报告中的表现,成为了报告的核心亮点。《军事观察》估算中国拥有大约700到800枚核弹头,数量远低于美国和俄罗斯,但其综合投送能力和先进技术使其跻身全球核力量的第一梯队。中国的核力量依托于强大的陆基、海基和空基打击能力,形成了完整的核打击体系。中国的东风-31、东风-41/61以及东风-5系列导弹构成了多层次的陆基核威慑体系,而中国海军的094型核潜艇搭载“巨浪-3”导弹,可以在南海区域直接打击美国本土。中国的空基力量则依靠“惊雷-1”空射高超音速导弹,配合轰-6N轰炸机,极大提升了核打击的范围和难度。
与此相比,朝鲜的核力量引人注目,尤其是在导弹技术上的突破,成为了其获得第二梯队排名的关键。尽管朝鲜的核弹头数量仅为50枚左右,其导弹技术的多样性和实战化程度却远超其他国家。朝鲜的“火星-17”高超滑翔导弹和潜射“KN-27”导弹展示了其进步的技术水平,这使得朝鲜的核威慑能力大幅提升。此外,印度的“烈火-5”洲际导弹和“歼敌者”级核潜艇也构成了其初步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
这份报告还指出,朝鲜、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与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对比,进一步突显了全球核力量格局的变化。朝鲜的核力量突破性发展,已远超英国和法国的单一核打击体系,而英法由于海基核力量的老化,排名降至第三梯队。
在核威慑力量的变化中,第四梯队的出现尤其引人注目。这个梯队包括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土耳其和白俄罗斯,这些国家本身并不拥有核武器,但通过与其他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进行协议,获得了核武器的部署。这种“核共享”模式实际上打破了“有核”与“无核”国家之间的界限,增加了核武器使用的复杂性和风险。
另外,战术核武器的“常规化”趋势正在加剧,特别是低当量、高精度的战术核武器,这种武器的部署使得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美国和俄罗斯已经在欧洲前沿部署了低当量的战术核武器,进一步加剧了局部冲突升级为核战争的风险。
这份报告反映了全球核力量的新格局,也揭示了各国在核威慑体系构建上的不同路径选择。中国、朝鲜的崛起与英法的下滑,凸显了核技术进步和核战略调整对国际安全形势的深远影响。随着核力量的持续演变,传统的核威慑评估标准正在发生转变,技术进步和战略灵活性将成为未来核武器竞争的新焦点。
对于这个问题,您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若您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赞并关注我们,期待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