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官媒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章最后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1945年8月15日,这是我们必须铭记和高兴的日子,这天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布接受《波斯坦公告,消息传来,全国军民欢度庆典,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宣布胜利结束。
但细心的人会发现,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并没有定在8月15日,而是定在了9月3日,这是为何?
日本投降
先说答案,因为8月15日只是“终战”而非“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全国的广播中传出了天皇裕仁的声音。
他宣读了一份《终战诏书》,这份诏书内容共816字,但通篇没有提到“投降”,没有承认“战败”,更没有对侵略战争中的罪行表达任何反思或忏悔。
诏书用词极其狡猾,战争“因形势使然”被“终结”,日本成了一个貌似“被迫结束战争”的受害者,完全规避和掩盖了侵略本质。
这份诏书由当时的日本高层拟定,将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美化为“为了国家生存与东亚和平”,即使战败了也不承认是自己的责任,反而将失败归咎于“世界局势不利”。
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后,并不是所有日军都立即放下了武器,部分日军仍在负隅顽抗。
在中国战场,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关东军仍在与苏联红军交战,直到8月下旬才逐渐停止抵抗,有些地区的日军,在天皇宣布“终战”后,仍继续对中国人实施屠杀。
事实上,8月15日当天,战争并未真正结束,日本陆军大臣随即自杀,部分年轻军官甚至试图闯入皇宫阻止广播,这些情况表明,日本的所谓“终战”宣言缺乏诚意和实际约束力。
真正的投降是在18天之后,也就是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了一场具有世界意义的仪式。
与那份模棱两可的《终战诏书》不同,摆在日本代表面前的《日本投降书》内容明确,没有任何模糊地带。
文件开头就写明:“我们,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及日本军队,接受美、中、英三国于1945年7月26日发布的《波茨坦宣言》”
文中多次使用“无条件投降”一词,要求日军立即停止战斗,所有部队必须无条件投降,代表日本签字的是外相重光葵和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两人分别代表政府与军方。
投降签字仪式的细节经过精心安排,富有象征意义,首先签字的是美国代表麦克阿瑟,紧接着是代表中国的徐永昌将军,随后才是英国、苏联等国代表。
这个顺序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战场的地位,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付出了三千五百多万军民伤亡的惨重代价,在本土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签字顺序的安排是对中国抗战贡献的国际认可。
当日本签字的消息传到国内后,举国上下欢庆一片,不仅为14年抗日战争胜利而高兴,也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而兴奋。
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根据当时的报纸和回忆录记载,9月3日的中国,仿佛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重庆的市民纷纷走上街头,高呼“胜利了”,商人们将商品抛向人群,大喊“不要钱,庆祝胜利!”
延安的夜晚被火把点亮,人们载歌载舞、敲锣打鼓,通宵达旦地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即使是在尚未完全解放的地区,人们也偷偷拿出藏起来的鞭炮,点燃庆祝,民众自发地将这一天视为胜利纪念日。
当时的国民政府也迅速回应民意,于9月2日晚发布公告,宣布从9月3日起全国放假三天,共同庆祝抗战胜利,至此9月3日作为“胜利纪念日”的概念,通过民间自发庆祝与政府确认的双重方式,迅速确立。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短暂将8月15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但在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通告,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
通告明确指出:“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统一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曾以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查日本实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以后,故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应改定为9月3日”。
这一改变不仅尊重了历史事实,也有力地回击了试图歪曲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这一立法决定,意味着从国家层面庄重仪式,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向这场血泪书写的伟大胜利致以崇高的敬礼。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中国坚持将9月3日而非8月15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有着深刻的考量,这表明我们不承认日本那份对事实和历史赤裸裸篡改、不曾提及任何罪行的“终战诏书”。
我们只承认铁证如山的无条件投降,只承认日本的覆灭被书写在盟军控制区的文件上,这是对历史真实的坚持,也是对那些试图美化侵略历史势力的回应。
纪念日的选择,体现了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态度,选择9月3日,就是选择铭记历史的真实,选择捍卫胜利的成果,选择警示未来的时代。
八十年前,当徐永昌将军在密苏里号上代表中国签下名字时,他不仅是在接受日本的投降,更是在向世界宣告一个民族的不屈与重生。
如今每年9月3日,当纪念号的鸣响划过天际,我们不仅回忆过去的荣光,更提醒自己:有些真相必须坚守,有些记忆必须代代相传,不为延续仇恨,只为让和平有更坚实的根基。
参考资料:中国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