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9月28日凌晨,俄军展开了一次长达12小时的饱和式空袭,不仅创造了冲突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纪录,还精准打击了乌克兰的关键弱点。此时正值乌美之间讨论900亿美元军售协议的前夜,泽连斯基在这场空袭间隙紧急发声,几乎带着求助的心情向西方盟友发出了求救信号。
那么,美国的回应是什么?这对乌克兰真的有效吗?
泽连斯基的求救
9月28日的空袭,几乎让基辅的夜空彻底失去了平静。俄军的持续轰炸,不仅在时间上创下纪录,还给泽连斯基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第二天恰逢乌美两国即将敲定900亿美元军售协议的关键时刻,泽连斯基在防空警报的背景下出现在镜头前,身后是民用建筑废墟,而他发出的求救信号迅速传遍全球。
泽连斯基并非一时冲动,他在这场战争中已经执政近五年,深知此时的求助是面对内外困境的必然选择。回顾泽连斯基的个人经历,他与战场并无太多交集。2019年当选总统之前,他是乌克兰的著名演员,凭借一部讽刺政治的喜剧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并因此成为民众希望改革的象征。
然而,战争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最初的寻求和平谈判到现在的持续求救,泽连斯基的心态在战火中逐渐转变。而此次俄军的空袭,带给他前所未有的压力,使得他的求救显得更加迫切。
空袭带来的伤害早已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尽管俄国防部表示目标是乌克兰的军工企业和军用机场,但从现场画面来看,更多受损的是供水厂、变电站等民用基础设施,平民伤亡的消息也不断传出。
对于泽连斯基而言,这场空袭不仅考验了乌克兰的防御能力,更直接打击了他的外交努力。几天前,他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与特朗普会面,公开请求美方提供远程武器,但特朗普只表示“不反对”,并未给出明确承诺。俄军的炮火无疑是在向西方传递“援助无效”的信号,同时也让泽连斯基在谈判中的底气遭遇严重挫折。
更让泽连斯基焦虑的是西方援助体系的逐渐松动。之前北约推出的“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本计划通过“欧洲出资、美国供武”的模式,确保持续援助,但实际上,进展缓慢。部分欧洲国家对于持续投入战争的态度发生了动摇,德国最大反对党主席默茨虽表示支持,但因可能提供远程导弹而面临国内支持率下降,立场逐渐模糊。而美国国内的态度也在摇摆不定。特朗普政府曾要求乌克兰在领土问题上作出让步,即使近期有所转向,但依然要求欧洲承担更多责任,这使得乌克兰的援助预期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空袭后的记者会上,泽连斯基再次提到通过外交途径结束战争,但他也强调“必须迫使普京接受和平”,这句话暴露了他的困境——他既希望减少伤亡停火,但又清楚没有足够的武力,谈判桌上难有话语权。他甚至提出了在乌克兰部署外国军队的设想,以此换取安全保障。尽管这一构想最早由马克龙提出,但至今未能获得北约成员国的共识。
从演员到总统,再到如今战争中的求救者,泽连斯基的每一步选择都被战争局势推动,而此次紧急求救,实质上是为了抓住900亿美元军售协议的机会,为乌克兰争取更多的“续命”资本。
美国的“药方”
泽连斯基的求救信号迅速传至华盛顿,美国政府的回应也相当迅速且出乎意料。经过紧急磋商,美国副总统万斯在9月28日的访谈中公开表示,美方正在考虑通过北约的欧洲成员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这款导弹的射程可以覆盖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被外界视为美方给乌克兰开出的“猛药”,但这剂药方究竟是治病良方,还是一纸空谈?
“战斧”导弹的威慑力早在多次军事行动中得到了验证。作为美军精确打击的核心武器,其射程和精准度远超乌克兰现有的装备。此前,泽连斯基曾多次请求美国提供此类武器,但都遭到拒绝。如今,特朗普政府态度松动,无疑给僵局中的局势带来了转机。
万斯在访谈中提到,最终决定需由特朗普作出,而且决策需要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此言一出,不仅传递了施压俄罗斯的信号,也为未来的政策调整留下了余地。
从战略角度看,美国此举不仅是在支持乌克兰,也是在直接回应俄罗斯的空袭行动,提升乌克兰的打击能力,以平衡战场态势。这可以看作是特朗普政府在激进施压俄罗斯方面的“B计划”。从利益层面看,美国要求欧洲国家直接购买武器并承担更多责任,实际上是将冲突的成本与风险转嫁到欧洲,延续了“美国优先”的一贯逻辑。同时,对于美国军工企业来说,无论是900亿美元军售协议,还是可能的“战斧”导弹交付,都意味着可观的利润。
然而,这剂“药方”并非没有副作用。军事专家指出,“战斧”导弹需要配套的发射平台和操作技术,乌克兰目前既没有相关装备,也缺乏掌握加密制导系统的专业人员。即便美方提供培训,要形成战斗力也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使用这些武器的限制始终存在。美国曾明确表示,提供的ATACMS战术导弹禁止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并且曾阻止过乌克兰进行类似的打击。若“战斧”导弹交付,使用权限究竟由谁掌控,将是一个新问题。
俄罗斯的反应则保持警惕,虽然尚未作出强硬表态,但根据以往经验,这类能够打击俄罗斯腹地的武器一旦部署,必然会引发俄罗斯的战略调整。
而美国国内的政策摇摆也让“战斧”援助充满变数。特朗普在与泽连斯基会晤时,虽然表示乌克兰有望“赢回全部领土”,却未明确承诺提供“战斧”导弹,反而透露出希望美国“退出危机调解”的倾向。这种模糊的表态使得“战斧”援助更像是一种战略威慑。
对于泽连斯基来说,即使“战斧”最终未能顺利交付,美方的表态已经实现了部分目标。它不仅向俄罗斯展示了西方的支持可能性,也为接下来的华盛顿谈判增加了筹码。正如他向马克龙和特朗普所强调的,只有让俄罗斯“被迫接受和平”,才能真正结束战争。
然而,这位在战火中历练的总统可能也明白,没有任何武器能够成为解决冲突的“灵丹妙药”。战争的终点不在战场,而是在各方放下执念,坐到谈判桌前的那一刻。在此之前,任何“药方”都只能暂时缓解疼痛,而无法治愈战争所带来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