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战役是中国解放军历史上少数几次失利的战役之一。此次战役的失败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我军缺乏登岛作战经验、渡海船只准备不足,以及部分轻敌情绪等问题。然而,这次战败与国民党军的出色指挥也有着密切关系。令人大吃一惊的是,帮助蒋介石指挥这场战斗的竟然是一名日本人!
1949年,解放军三野大军向南推进。叶飞将军率领的第十兵团先后攻占了福州、泉州和漳州等城市,直逼金门和厦门。9月26日,第十兵团召开了针对金厦两地的作战会议。会上,众人提出了多个作战方案,讨论了是先打厦门后打金门,还是反过来,甚至考虑同时进攻厦门和金门。最终,大多数人认为,厦门和金门两地非常接近,敌军士气低落,正是一个一举夺取的好时机。叶飞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同时攻占金厦两地。
然而,在三野前委的建议下,第十兵团还是决定先攻厦门。10月17日,厦门战役以解放军的胜利结束。接着,叶飞下令28军准备进攻金门岛,并总结了厦门战役中的经验教训,特别强调登陆作战时要迅速占领滩头阵地,避免敌方轰炸机的打击。
但金门战役的准备工作并不顺利。战前,第十兵团要求28军尽快准备足够的船只,以确保能够运输6个团的兵力。然而,到10月20日时,28军仅筹集到不足100艘船,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由于船只准备不充分,金门战役的开战时间被推迟到了10月23日。直到22日下午,28军勉强凑齐了200多艘船只,足以运送3个团的兵力。最终,指挥部决定先派3个团的兵力为先锋登岛,待第一梯队船只返回后再运送后续部队。
然而,战前准备的不足开始显现。由于征集的船只质量不一,水手大多来自内河,对海上航行不熟悉,且缺乏训练,战斗中可能出现误操作。这让许多人对战前准备的充足性产生了疑问,战斗条件显然不成熟。
相比之下,国民党方面的防御准备要完善得多。蒋介石下令汤恩伯坚守金门,并为其请来了一名外援——侵华日军将领根本博。正是这位日本人对金门战役的指挥,使得解放军在这场战斗中遭遇了罕见的失利。
根本博在抗日战争中是日本侵华的核心将领之一,曾在中国工作多年,对中国局势十分了解。战后,根本博向中国投降,但他的野心从未消失。1948年,蒋介石因丧失华北控制,向根本博求助,让他来协助抗击解放军。根本博于是重返中国,并在国民党的指挥下,协助防守金门。
1949年10月,随着厦门的失守,金门岛成为了最后的防线。为了确保金门不失,蒋介石亲自命令汤恩伯坚守,并派根本博指挥防守。根本博的经验丰富,使得国民党的防守坚如磐石,解放军的进攻也因此屡屡受挫。
10月24日,第28军正式发动进攻。初期,三支先锋部队顺利登陆,但由于队形混乱、通讯不畅以及滩头阵地未能牢固占领,我军在登陆后遭遇了重大损失。虽然部分部队还进行了增援,但最终由于船只延迟,缺乏后续支援,第28军只能宣布作战失败。
战后,蒋介石对根本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是金门战役胜利的最大功臣,并送给了他一只景德镇的瓷瓶作为奖励。根本博在台湾生活了两年,但由于其部下涉嫌侵吞战友安家费,最终在1952年被迫回到日本。
金门战役是我军历史上的一次失败,同时也是国民党军少数几次取得的胜利之一。蒋介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与昔日的敌人合作,甚至让侵华日军的将领为其效力。这一决定暴露了蒋介石为实现个人目标而不择手段的丑陋做派。尽管金门战役最终由国民党获胜,但与外敌合作的行为,却永远成为了蒋介石履历中的一大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