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尔街日报》报道显示,俄罗斯在非洲的影响力正在大幅下降。自从瓦格纳集团的创始人普里戈任和其高层因兵变事件丧生后,俄罗斯高层对瓦格纳在非洲的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忌惮。作为瓦格纳替代者的“俄罗斯非洲军团”未能保持住瓦格纳在非洲的势力,导致其活动范围不断缩小,给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带来了重新介入的机会。
从美国的角度看,这一局面既是事实,也是他们的解读中的“好消息”,不过他们的结论未必全面。简单来说,有两点:首先,媒体的观察确实反映了俄罗斯在非洲的困境,但他们的观点明显偏向西方的叙事,暗示“俄罗斯要完”的论调过于夸张;其次,瓦格纳的存在,本质上是俄罗斯通过低成本军事手段,展开对非洲地缘政治的投射。
瓦格纳在非洲的成功,靠的正是其混合战争模式:通过在中非共和国提供军事教官,协助马里反恐并换取矿业特权,以及在苏丹等地通过军火交换黄金等方式,瓦格纳为俄罗斯在西方势力范围内撬开了一扇大门。这种“软硬结合”的策略,高效地填补了俄罗斯在常规外交和经济援助上的不足。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今的局面呢?就像美国所提到的,兵谏事件后,克里姆林宫意识到,放任私人军事公司不受控制的扩张,终将威胁到政权稳定。因此,普京决定组建“俄罗斯非洲军团”来替代瓦格纳,继续在非洲的布局。
但是,这个替代并未成功。表面上,俄罗斯非洲军团似乎在延续瓦格纳的职能,实则面临着信任危机和资源不足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它无法继承瓦格纳和当地部族、政商精英之间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缺乏如瓦格纳当年那样强大的后勤支持——比如运输机队的快速调动、卫星情报的实时支援,甚至在外交资源上也没有足够的配合。
根本上,俄罗斯在非洲的战略收缩并非单纯因为军事指挥体系的调整,而是由于它的综合国力无法支持多线作战。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持续冲突,已让其国力和资源进入了消耗状态,因此,俄罗斯在非洲的战略投入被迫缩减,所有资源都必须优先投入到乌克兰战场。这一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欧洲对乌克兰的持续援助,确实消耗了俄罗斯大量的精力和国力。
普京不得不放弃瓦格纳在非洲的影响力,这对于他来说并非轻松的决定。为了维持在乌克兰战场的优势,俄罗斯不得不减少对其他战略方向的投入;而任何缩减都会带来连锁反应,最终可能让俄罗斯在全球的地缘政治布局出现裂痕。瓦格纳时期在非洲的快速扩张,正是在俄罗斯国力相对强盛时采取的攻势战略,而如今,随着特殊军事行动的转为消耗战,这种扩张显得已经超出俄罗斯的承受范围。
从更广泛的历史角度来看,俄罗斯在非洲的失利,实际上反映了中等强国在全球秩序变化中的困境。随着国际多极化进程的推进,新兴力量在拓展战略空间时,往往会陷入资源紧张的局面。俄罗斯在非洲的挫折,不仅是对过度依赖准军事力量外交的反思,也为其他想要扩展全球影响力的中等强国敲响了警钟:没有强大且持续的国力支撑,任何地缘政治的突破都可能只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