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两个人来说,谁更像清太祖努尔哈赤,谁就显得更弱;谁不像他,谁就更强。
清朝的崛起是由三位重要人物完成的,他们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和摄政王多尔衮。在1644年,清朝顺利入关,完成了从一个割据政权到全国性政权的转变,取代了明朝,成为新的朝代。 尽管努尔哈赤被称为开国皇帝,但他更像是奠基人。虽然他建立了后金,但后金不仅没有统一关外,而且采用了八家分权的制度,这样的制度没有实现中央集权,容易产生问题。尽管他在位时因为掌握八旗的绝对权力,所以没有出大问题,但他晚年的宁远之战失败,使得后金的局势变得岌岌可危,甚至连最坚定的蒙古盟友也开始放弃后金,最终背离他。 此外,努尔哈赤还存在一个致命缺点——他的政策过于单一。他只关注满蒙贵族的联盟,忽视了汉人的力量,甚至有些打压汉人。比如,他虽然对范文程优待,但并未重用他,这导致了后金的严重短板。如果明朝在努尔哈赤时代灭亡,即使他成功入关,也很可能因过于偏袒满蒙贵族而引发明朝的残余势力反抗,最多能占领北方半壁江山,甚至可能会被迫退回关外。 幸运的是,皇太极与父亲不同,他有更远的眼光。皇太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打破了八家分权的局面,确立了中央集权。对于外部威胁,他不只是制服了不听话的蒙古部落,还成功迫使林丹汗屈服,最终统一了关外的各个部落,甚至获得了元朝的传国玉玺。 对于李氏朝鲜,皇太极通过两次战争将其变为大清的藩属国。他通过不断的军事扩张,最终摧毁了明朝在关外的防线。1642年,他在松锦大战中大获全胜,打破了明朝的防线,使得清朝入关成为可能。 更重要的是,皇太极在1636年称帝并改国号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小型的中国版图,统治着满洲八旗、漠南蒙古及汉人势力,他的统治体制也更为完善。他效仿明朝制度,创建了类似内阁的内三院,给予汉人一定的实权,吸纳了范文程等汉文官员,提出了“满汉一体”的政策,逐渐收服了汉人势力。 与努尔哈赤不同,皇太极有着更加长远的眼光,他在治国理政时更注重平衡各方势力,这让大清政权得以稳固并为下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如果明朝早早灭亡,皇太极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继续稳固政权,最终取得全国统一。 清太宗皇太极无疑是大清真正的开国皇帝,尽管他在明朝灭亡前夕去世,未能亲自完成全国统一的壮举。如果他活得更久,清朝的历史可能会有所不同。事实上,摄政王多尔衮虽然被认为是清朝的开国皇帝,但顺治帝实际上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多尔衮为清朝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多尔衮被视为清朝入关的实际功臣,但他与努尔哈赤相似,过于注重满蒙贵族联盟,忽视了汉人势力。尽管他聪明且做了许多改革,但在多尔衮实际掌权时,清朝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势,尤其是关内辽阔的疆域和更加多样的人口构成。多尔衮并未像皇太极那样对汉人采取有效的安抚措施,反而在他执政期间采取了一些激进的政策,最终引发了南明与北方的多次反抗。 虽然多尔衮在推行满汉一体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他并没有真正给予汉人势力实权。即使他在对外战争中获得了成功,但他在国内的政策却导致了许多矛盾。尤其是在1645年,经过豫亲王多铎攻破南明弘光政权后,他急于在国内强行推动改革,未考虑到局势的变化,导致了大规模的反清运动,使得清朝统一过程延缓。 相比之下,皇太极的政策显然更加灵活有效。如果他活到入关后,清朝的历史可能会更为顺利。多尔衮的急功近利,虽然可以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引发了更多的反感和冲突,致使他未能完成大一统的目标。 总的来说,清太宗皇太极无疑是大清的实际开国皇帝。他不仅具备文武双全的能力,且能够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游刃有余。与后来的康熙帝不同,皇太极在治理国家上具有更强的战略眼光。他比努尔哈赤和多尔衮都更具领导才能,并且在面对挑战时能作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康熙帝尽管在位期间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早年削藩过于急功近利,造成了许多后遗症。晚年因宽仁政策导致帝国腐败蔓延,虽然最终由雍正帝收拾了烂摊子,但若没有雍正帝的果断,清朝的盛世也许会迟到或更为短暂。皇太极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没有明显的短板,虽然没有活到统一全国的那一刻,但他为大清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他能够活到清朝入关,他无疑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更为伟大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