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国共两党都把注意力转向了东北。这片辽阔的土地不仅拥有全国90%以上的重工业和半数以上的铁路,还地理位置优越,北接苏联,西靠蒙古,东邻朝鲜,三面都是社会主义阵营。如果我党能够占领东北,将为后续的战斗提供坚实的后方,哪怕局势不利,仍然能找到撤退的路线。而如果是国民党占据了东北,战争的局势将完全掌握在他们手中。
早在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时,毛主席就曾强调东北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他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丢掉了其他一切根据地,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因此,在日本投降后,我党急切希望能将所有精锐部队调往东北。然而,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尽管有四位将领接到了前往东北的命令,却未能按计划成功抵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那时,中央对于抢占东北极为重视,多次下达了“以快为好”和“愈快愈好”的指示,要求尽快组织部队北上。各大根据地迅速响应,陆续派出了九支规模较大的部队向东北进发。具体情况如下:
1. 热辽地区的7个团(约1万人),由于距离东北较近,是最早抵达的部队。
2. 冀中军区的4个团(约1万人),10月完成任务。
3. 晋冀鲁豫军区的四纵21团(约1500人),在10月下旬抵达。
4. 晋绥军区的32团(约600人),也在10月底到达。
5. 359旅部分及警备第一旅部分(约6000人),在返回陕北途中,接到命令改赴东北,10月底到达。
6. 山东军区的大部队(约6万人),分批陆续抵达,整体时间集中在10月底至11月中。
7. 黄克诚的新四军第三师(约3.5万人),11月下旬抵达。
8. 陕甘宁两个教导旅及抗大、中央党校师生(约5000人),12月左右到达。
9. 各大根据地抽调的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这些干部将组成100个团,在12月陆续抵达。
除这些大部队外,还有一些零散的小股部队,总计不到12万人。中央原本计划派遣四位著名将领带领数万精锐部队前往东北,但因为各种原因,这些部队并未能够如期出发。
四支未能出发的部队:
1. 陈赓所率的晋冀鲁豫军区四纵(约1.2万人):
原计划由陈赓带领整个纵队前往东北,但刚出发时,他接到新命令,要截断国民党的同蒲路交通线,这一任务成功执行能有效迟滞国军在河北的行动。经过一番艰苦努力,陈赓决定只带21团去东北,剩余部队则专心完成截断任务。尽管遭遇大雨和国军阻碍,部队损失惨重,陈赓最终依然完成了任务,并留在关内,成为机动部队,随时听候调遣。
2. 赵尔陆所率的冀晋军区(约1.2万人):
赵尔陆所在的冀晋军区距离东北较近,本应能及时抵达。然而,国军突然对晋察冀的重要屏障——古北口发起进攻,若失守则整个根据地将受到威胁。赵尔陆毫不犹豫地决定调转部队支援古北口,成功阻击国军的进攻。然而,这也意味着他失去了前往东北的机会,最终留在晋察冀继续战斗。
3. 叶飞所率的远征军(约2万人):
叶飞被指派带领一支远征军从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和浙东军区抽调的部队奔赴东北,计划途径山东胶东地区,渡过渤海,到达营口。然而,国民党凭借美军支援迅速占领了营口和葫芦岛,同时山海关、锦州一带也爆发了激战,局势变得复杂,叶飞的部队无法顺利进入东北。因此,他们被命令留在山东作战,改编为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并与国军展开激烈战斗。
4. 杨得志所率的晋冀鲁豫一纵(约2万人):
杨得志接到命令后,正在参与邯郸战役,成功击退了国军的进攻。待战斗平息,他便带领部队向东北进发。然而,当他们行至河北蓟县时,国军封锁了多个重要路口,杨得志未能通过。因此,他的部队被暂时调归晋察冀指挥,继续留在关内。
毛主席的指示和部署:
毛主席在1945年11月4日的指示中明确提到,蒋介石计划争夺东北,并派遣多个军队进驻,形势严峻,战争重心很快会转向东北。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中央决定增派兵力,包括杨苏纵队、陈赓纵队、赵尔陆部队、山东第二期部队、新四军第三师等,计划在12月下半月完成增兵任务。然而,由于国民党加紧封锁东北,原本计划中的增兵部队未能及时抵达。
尽管如此,东北的局势最终得到稳定,而这些未能赶往东北的部队,后来在各自的战场上表现出色,成为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