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联合国大会在纽约召开,各国领导人齐聚一堂。然而,就在会议期间,美国却接连做出两项备受争议的决定——撤销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的签证,并拒绝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的参会申请。与此同时,地球另一端的上海却迎来了两件喜讯:联合国两大重要机构相继落户这座城市。9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正式在上海揭牌;仅仅四天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也确定落户上海。
面对美国的做法,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在社交媒体上愤怒回应,批评美国的决定违反国际法和外交豁免原则。他直言:“联合国总部不应再设在纽约,而应搬到一个更民主、公正的地方。”事实上,这已不是美国第一次滥用东道国特权。近年来,俄罗斯、伊朗、叙利亚等多国代表均曾遭遇美国签证限制。据统计,过去三年,中国代表团签证受阻率高达37%,导致中方19次错过关键议程的投票机会。
美国这种将签证“武器化”的做法,已经直接违反了《联合国总部协定》中“成员国代表应自由入境、不受干涉”的明确规定。纽约外交风波的不断升级,也让外界开始反思:美国是否仍适合作为联合国总部所在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联合国机构对上海的青睐日益增强。上海新成立的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是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设立的首个一类中心,也是欧美以外的第一个全球性同类机构。随后落户的可持续发展中心,将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在绿色转型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实现突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评价道:“上海是集知识、创新与历史底蕴于一体的理想城市。”
美国的单边主义不仅体现在签证政策上,还反映在其对联合国财政义务的消极态度。截至2025年9月,美国拖欠联合国会费超过30亿美元,占预算缺口的70%。这一严重的拖欠问题,迫使联合国削减多个项目规模,包括非洲维和行动和气候项目。相比之下,中国已连续15年按时足额缴纳各类联合国会费,2024至2025年度分摊比例位列全球第二。中国不仅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也是安理会五常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十年来累计派出超过5万人次参与维和任务。
上海之所以能在众多竞争城市中脱颖而出,既有经济硬实力的支撑,也有国际影响力的积累。2024年,上海GDP突破5万亿元,拥有超过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国际航班网络完善,人才政策灵活;同时,上海具备丰富的国际会议承办经验,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此外,中国在STEM教育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成功实践也是关键因素——中国在全球STEM教育指数中位列第二,中小学实验室覆盖率超过60%;过去30年,中国帮助近1亿人脱贫,清洁能源占比超过25%,为世界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至于联合国总部是否会搬离纽约,从现实角度看,难度依然很大。根据《联合国总部协定》,总部搬迁需经大会三分之二成员同意,并获安理会五常一致通过,同时还需得到美国的批准。此外,搬迁成本高达数百亿美元,也是一大障碍。
尽管如此,联合国职能“分散化”的趋势已经显现。秘书长古特雷斯提出的“联合国重生计划”,正是希望保留纽约总部的象征性地位,同时将部分核心职能分散至日内瓦、内罗毕等地。内罗毕的运营成本比纽约低30%,已承接包括环境署在内的多个机构。而上海此次获得的两大一类中心,意味着联合国规则制定权正逐步向东方转移。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甚至表示,“索契已准备好迎接联合国总部”,日本东京也递交了迁址申请。
这些变化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如果美国继续坚持单边主义,联合国职能的“去纽约化”趋势将难以逆转。
联合国机构落户上海,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发生深刻转变——从积极参与者,迈向重要平台的提供者。中国不仅按时缴纳15%的会费分摊额,连续十年为五常中维和贡献最大,还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国际机构。与美国的签证限制和会费拖欠不同,中国始终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从未以签证为政治工具,并通过全球发展倡议等项目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